四合院:别惹我,我只想当闲鱼
作者:缺金喜水 | 分类:都市 | 字数:210.9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545章 种植卫东一号
“有意思。”
办公室里,李卫东听着孟从伟以及监视赵永亮的人汇报,表情显得有些奇怪。
他也没想到赵永亮那边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关键是他昨晚去找的那位,身份跟他一开始想的有所区别。
所以他很奇怪,那位怎么会突然把手伸向训练基地这边?
目的又是什么?
而张知礼那边也已经打探清楚,他之前的确被关在某个农场进行改造,但就在半个月前,突然从农场离开,恢复了自由的身份。
因为担心打草惊蛇,所以孟从伟这边还没找到将张知礼放出来的人,倒是张知礼目前的落脚点已经查明。
虽然孟从伟回来,但狼牙特战小队仍旧悄悄监视着对方。
另外就是王大友那边,他也有所安排,并不担心对方会出卖他。
将孟从伟跟监视赵永亮的人打发走,李卫东在办公室里沉思起来。
下午,李卫东来到第六农场,同行的还有监狱大队长张兴武。
这趟过来的目的很简单,半个多月前,温室大棚的甘薯也全部丰收,那一百来棵甘薯有了大丰收,产量比他预计的还要稍高一些。
要说最兴奋的,莫过于赵立国教授。
他当初之所以答应帮李卫东建造这个温室大棚,主要是觉得李卫东在这方面有天赋,是棵好苗子,同时监狱这边六大农场,加起来上万亩良田。
今后如果再有什么实验性质的种植,完全可以省心省力。
甚至他做好了几年没成果的准备。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随着李卫东胡乱捣鼓,竟然真的让一些甘薯产生了变异。
而李卫东那一套歪理,他也没有尽信,反而觉得跟这边的土地,或者水质有关,因为这些才是真正能决定植物发生变化的根本。
事实上,他也拿着一些土壤跟水去化验过,得出的结论是,这边的土壤中确蕴含着一些特殊的,无法解释的物质,很明显,这才是甘薯变异的真正原因。
而有了这一批变异的甘薯,接下来只要继续培育,就能够慢慢稳定下来。
像现在这种产量肯定是不敢想的,先不说土质的问题,光是温室大棚的环境就不是外面的土地能比的,尤其是这里日夜有人照顾,不管浇水还是施肥,都按照最科学的手段。
这点在大规模种植的时候,是无法兼顾的。
甚至很多情况下,都是靠天吃饭。
所以,按照赵立国教授的想法,这第二茬甘薯,能够维持在目前产量的一半,都算是不错了。
因为哪怕只是目前产量的一半,也比如今主流甘薯的产量高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
要说全国的甘薯直接增产百分之三十肯定不现实,但是经过一两年的推广,平均能够提高百分之十五,甚至是二十,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何况,赵立国教授觉得,有眼下温室大棚这个风水宝地,他足以培育出更优质,更好的甘薯来。
或许将来能够稳定增产百分之五十,也不再是幻想。
他明显已经做好了长期在这边奋斗的准备,甚至打算再建几个温室大棚,彻底把研究所搬到第六农场。
今天,李卫东之所以邀请张兴武过来,就是因为第六农场这边特意挑选出一块田地,准备将刚刚培育出来甘薯苗种上。
新鲜的甘薯,同样可以进行培育甘薯苗,甚至因为新鲜的缘故,发芽更快,需要培育的时间更短。
所以,半个多月前,这批甘薯刚刚丰收,赵立国教授便组织进行培育。
如今第一批甘薯苗,已经可以进行栽种。
实际上,赵立国教授这次培育的甘薯苗并不仅仅只是那些变异的甘薯,温室大棚里的其他甘薯,也一起进行了培育。
如此一来,第六农场便可以大规模的进行甘薯种植。
眼下这个时节已经晚了不少,不过好在还来得及,只要再保证充足的养分,照料好,并不耽误收获。
这次,第六农场将会种植十亩左右的卫东一号甘薯,是的,名字已经确定下来,就叫卫东一号。
李卫东还记得,当他决定叫这个名字的时候,赵立国教授脸上的表情。
虽然他也承认,这批变异的甘薯跟李卫东有关,甚至在此之前,李卫东也不止一次的说什么卫东一号,但他那会以为李卫东只是在开玩笑。
毕竟叫这个名字,跟直接往脸上贴金有什么两样?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卫东脸皮的厚度。
用李卫东的话说,这个名字比较吉利,卫是保卫的卫,东是东方红的东,名字好听,寓意也好。
如此,赵立国教授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在一些实验记录中,正式确定了未动一号的称呼。
因为这次甘薯的产量比李卫东想象中要多一些,培育的甘薯苗自然也多不少,所以即便第六农场这边种植了十亩试验田,仍旧给李家村那边留出来了五亩左右。
这是一开始就说好的事情,而李家村那边,也早就空出来最优质的田地等待种植。
李卫东这么做也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免得农场这边出了什么变故,导致功亏一篑。
他心疼的倒不是这批新培育的卫东一号,毕竟他身怀游戏农场,这样的卫东一号要多少有多少,根本原因是他耽误不起这个时间。
所以这么做除了未雨绸缪外。
等卫东一号试验田彻底推广的时候,李家村那边也能顺势争取一些好处,他现在发达了,不能忘记乡亲父老,毕竟那边才是他的后方稳定根基。
有二叔在,有那位没出五服的三大爷在,还有被拉上船的李重九,这三人基本牢牢把持了李家村,也就是如今的李家大队。
再加上李卫东放出的工作名额,以及许诺每年不少于两个名额,以至于现在李卫东在李家村的威望,并不输于那位三大爷,还有李重九。
而等过几年下乡开始的时候,李卫东也可以把一些人给塞到那边,如此,也是对那些人最好的保护。
农场加乡下,虽然能够安置的人不多,但对于李卫东来说足够了。
他也没想着兼济天下,能够把自己的关系网维系好就可以。
也算是未雨绸缪。
关于李卫东将五亩试验田放在乡下,赵立国教授一开始是有意见的,毕竟他人在这边,而且农场也压根不缺少地,在他眼里,根本就不需要多此一举。
但当李卫东说出如今监狱大队长是张兴武之后,他还是同意了。
毕竟徐闻时代已经慢慢过去。
如今监狱彻底进入了张兴武时代。
对方上任之后,虽然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不温不火的方式却在慢慢改变着原有的格局。
毕竟对方的身份拥有天然的优势。不少人已经慢慢投向了对方。
原本令人闻风丧胆的审讯情报组,反而渐渐‘没落’。
倒不是说没用了,关键在于张兴武的不重视。
为此,向天明已经跟李卫东抱怨了不止一两次,但却无可奈何。
虽然汪振义还在那边,并且正式履职副大队长,可原本兼着的第三农场队长的职务,却不得不让出去。
表面上来看,汪振义好像更重要了,但实际上,失去了第三农场队长的职务,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明升暗降。
而新任第三农场的队长,也是张兴武提拔起来的。
对方上任后,不温不火,不疾不徐,没有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有什么雷霆之势,但短短两个月,便把关系彻底捋清,该敲打的敲打,该拉拢的拉拢,手上的权势也越来越重。
从这点来看,这位大队长还是相当厉害的。
关键是他的行事作风跟也徐闻有很大的区别。
徐闻有点类似于无为而治,或者说,并未太看重监狱这边,只要听话就行。
而张兴武,则将所有的权利收到手里,不说事无巨细,但汪振义这些副大队长的日子却明显不好过了许多。
就连六大农场的队长,也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来自监狱的压力。
别看作为农场队长,相当于分封一方,有很大的自主权。
但工资,人事,以及后勤方面全部都被监狱一手节制,只要张兴武愿意,便可轻易的拿捏这些队长。
毕竟如今是计划时代,所有的物资,都得由监狱那边统筹安排。
如果你不听话,张兴武有的是办法敲打你。
别的不说,只要在工资上面拖拉一点,人事安排卡卡脖子,物资供应挑点刺,就让你难受的要命。
而且因为出身的缘故,张兴武最擅长的便是宣传方面,再加上他原本的关系网。
短短时间,监狱的一些工作,已经上了好几次报纸。
文章写的那叫一个花团锦簇。
正是因为这位大队长有些‘好大喜功’,所以赵立国最终同意了李卫东将五亩试验田放在乡下。
实际上,前不久,温室大棚丰收的时候,某报纸的一角,就进行过宣传,上面写着监狱农场不等不靠,凭借着所有人员上下一心,并且在农科所的帮助下,成功对甘薯进行了改良,达到增产抗旱的目的。
如此,也算是完成了张兴武当初对李卫东的约定,那就是宣传。
当然,文章是登报了,但估计没有人会相信,毕竟区区一个农场,能有什么改良成果?
估计就是在吹嘘,搞浮夸风。
但在李卫东看来,这次登报无非就是打预防针,而是试验田太小,目前来说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能力。
只有等明年,才可以大规模种植。
眼下无非是在预热。
不然直接搞出一个大新闻,放大卫星,事情会比较麻烦。
眼下有这次预热,等明年再大规模宣传,就可以解释了。
到时候也有话说:我们去年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功,并且登报了,只不过没人相信我们,为了证明我们没有说谎,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自己初步进行了试验种植,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功,验证了我们去年登报的内容。
如此一来,任凭是谁也挑不出毛病来。
这才是李卫东现在就登报的原因。
有些东西肯定得藏着掖着,但有些东西,却必须拿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今天,因为是第六农场种植试验田的日子,所以李卫东邀请了张兴武见证。
在了解了张兴武的性格之后,李卫东也在对症下药。
对方既然要政绩,要面子,那给他就是了。
至少目前来看,两人的关系还处在蜜月期。
一是徐闻高升,级别再提。
二是李卫东所在的训练基地跟监狱这边相邻,再加上李卫东作为训练基地的副大队长,前途无量,而且也从不插手监狱这边的事情。
投桃报李,张兴武肯定也愿意跟李卫东维持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
所以两人相处起来比较和谐。
李卫东对张兴武不失尊敬,而张兴武也对李卫东颇为和善,即便李卫东还兼着第六农场的副队长,也不拿对方当下属,甚至是平等交流。
虽然论级别,李卫东比他矮一级,但其实张兴武也明白,以训练基地的配置,李卫东最多一两年,便跟他平级。
而李卫东也已经跳出监狱这边,所以他并不担心李卫东会抢他的位子。
没威胁,给自己送功劳,还前途无量。
张兴武又怎么会‘讨厌’李卫东?
“卫东,你放心,只要等今年秋天这些甘薯产量真的达到预期,我保证让‘卫东一号’这个名字响彻大江南北,然后明年六个农场所有的田地都种上‘卫东一号’。”
张兴武将铁锹交给一旁的秘书,然后对着李卫东保证道。
刚刚,在他种植甘薯的时候,已经有人在旁边拍照。
尤其是在听完赵立国教授对产量的预测后,张兴武也是豪气大发,神情充满了期待。
虽说,温室大棚是徐闻时代建立的,但第一批改良的甘薯是他亲手种下的,而且等秋天收获的时候,也是他在任期间的成绩。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特意让人把这一刻记录下来,也算是坐定了这个事实。
等秋天收获的时候,肯定还要拍几张他捧着地瓜的照片。
如此一来,报纸上就会有他种植跟收获的照片。
这些可都是政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