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编造的武道百科词条成真了
作者:太乙的逍遥人生 | 分类:都市 | 字数:161.2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27章 专项应对小组
第27章 专项应对小组
与此同时。
直升飞机之上。
视频通话被打开。
几道身影出现在了视频通话。
“几位,如何?”
李海平的目光带着严肃,视线看向了几人,刚刚他在与江晨的对话之中,就已经录制了全部视频。
此刻自然就是为了分析了。
在他对面的是整个国内最为著名的语言分析师,心理咨询师、行为分析师。
其目的自然就是要验证江晨话语之中的真实性。
“很自信。”
“并无太大波动。”
“其语言之中,并无遮拦之意。”
一人开口。
“对,其语言并没有有虚假的下意识反应,其行为正常,并无明显错落。”
另一人也同样开口。
而听着几人的分析,李海平的内心不由一沉。
脑海之中,江晨之前的话语更是在不断的在他的脑海之中回想着。
“地界,因入口链接于地底,又被称为地窟,可其本质却是另一方世界,不知何因,也不知何原,那一方世界与地界相接,并且企图入侵地球.”
“地窟,地界,这要是真的,地球恐怕真的有大麻烦了!“
李海平苦笑了一声,神情之中有些无奈。
哪怕只是那只言片语之中,他都能够感觉到有着一个巨大无比的危机已经笼罩了整个地球,整个华夏。
一旦应对不好,人类的文明恐怕都很难维持住。
至于是否是真的,不单单是这几位专家的言语,还有着江晨言语,以及表现,甚至徐达之墓的场景,都让他内心隐约间都有些相信了。
“组长,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江玉小心的询问向了自家的组长。
“立即回京都,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
“若是彻底确定,也许我们还需要来一趟。”
思绪回归,李海平沉声的开口。
“还需要来一趟吗?”
江玉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很快,直升飞机飞离了玉清山。
随后李海平与江玉离开了江南省,第二日清晨,两人的身形重新回到了京城。
而抵达京城的李海平,迅速之中就是下达了一个个的命令。
首先就是全力收集武道相关信息,无论真假都可以。
其次全力收集,崇祯十七年相关的历史记载。
国家机构无疑是恐怖的。
在李海平的命令下达不到三天,大量的资料就是被汇总了过来。
其中有着各门各派的武道,也有着崇祯十七年的各种历史记载。
随后,专项应对小组开始了迅速之中整理,归纳起来。
而在这一种整理归纳之中,一些东西无疑被发现了。
练假成真的效果虽然还只是百分之十几,可这百分之十几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却是极为醒目的。
特别信任度还在逐渐增加,这代表着有着新的东西一直在从虚幻化为真实。
如今距离他们开始行动已经过去了五天的时间了,这五天,信任度差不多也增长了百分之一,这百分之一,无疑也缔造了不少东西。
这些东西,这一刻再度被专项应对小组存在所发现了。
比如各大门派的修行功法之中,就有着那么一两本,模糊的描述着武者的修行之路。
虽说只是模糊描述,可李海平还是瞳孔不由剧烈收缩。
这些描述,竟然和江晨讲述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江晨讲述的更为详细,而这些功法之中描述的要更为的是似而非,就好像照猫画虎一样。
而更加让李海平震动的是一份来自于曲阜孔家的古籍。
“这确定是孔家的。”
看着眼前的古籍,李海平的目光不由看向了自己的助手兼秘书的江玉。
“确定,这是昨天,于曲阜考古所发觉。”
江玉点头。
“崇祯十七年,陛下欲集九州之力,汇儒释道三家之武者,以及三百万将士之气血铸封印十二道,孔家不从,遁之以北,陛下以南孔入宗庙,继孔圣之衣钵,南孔感天子之恩,集南孔之力入地窟,封绝天地。”
轻喃的声音从李海平的嘴中传出,视线则是定格在了这些文字之上。
他的内心不由剧烈起伏,这是他第三次看到崇祯镇压地窟的信息了。
第一次是天师府的古籍,第二次是江晨的帖子,而这是第三次。
这一份来自于孔家古籍的记载和前面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那就是故事的叙述之中。
来自于孔家的记载要更为详细。
在这一篇古籍之中记载的是,崇祯想要统帅儒释道三家,集天下之力封绝天地,孔家不从,从而远遁,崇祯皇帝无奈只能以南孔取代北孔从而入主孔圣宗庙,而南孔有感皇帝陛下的恩德,带着全族之地入地窟。
南孔,北孔,作为高材生的李海平自然是知道的。
宋代靖康之变,孔氏嫡系一脉的某代衍圣公,即祖籍山东曲阜的孔氏南迁,至今浙江衢州,在南宋帮扶下建起孔庙是为南孔。
而留在山东原籍的部分孔氏后人,又被金册封为衍圣公是为北孔。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明朝末年竟然还发生了如此重大一件事情。
甚至南孔短暂取代了北孔。
这是历史上完全没有过的记载。
当然李海平也知道,这要是真的,没有记载才是对的。
毕竟南孔只是短暂取代了北孔,又不是真正取代了北孔,事后北孔明显再度成为了主宰。
他们又掌握了笔杆子,这样屈辱的事情自然不可能被记载在文献之中。
甚至这一刻的李海平脑海之中不由冒出来了一个念头。
那就是明史。
李海平记得不错的话,清代修明史的时间似乎太过漫长了。
《明史》的修订开始于1645年,后来停止。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重新开始纂修《明史》,并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由张廷玉最后定稿,一共用了接近一百年的时间。
而历朝历代修史,最多不过三、五年,为何明史偏偏是用了接近百年。
这样的事情,在如今的情况下,似乎极为值得商讨了起来。
(新的一周求下跟读,和推荐票,不然的话,连第一轮推荐都没有资格上去,惨兮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