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肉丛林
作者:疙瘩 | 分类:军事 | 字数:126.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八十章 煽风点火
方汉民可没想到,他们在这里避难,居然会替当地国民党的官府干剿匪的事情,这里的土匪由来已久了,可是这么长时候,当地的政府跟军警,都拿这些土匪没办法,没想到他却要替合江县的军警剿匪。
这两天重庆那边,又传来了消息,说姚维明因为张家店事件,背了黑锅,被免去了原来的职务,降职把他调到了军统驻重庆别动总队当了个队长,权力比起以前大为缩减,这小子这两天已经走马上任,搞得他灰头土脸。
另外回去重庆的马正声,还打探到了白有强的消息,白有强居然也跟着调入到了别动总队,当了个分队长,但是他手下的曹友德,伤势未愈,这个时候还在医院躺着呢,没法跟着白有强去,而孔权却也没跟他去,现在托病不出,也不肯到原来的单位上班。
众人听说之后,少不了又大骂白有强一顿,骂这个白眼狼,算是铁了心跟定姚维明,跟方汉民作对到底了,不少人都吵吵着,要想办法弄死白有强不可。
方汉民对此冷笑了一声,他还真就不把白有强朝他眼里夹,白有强不过就是个钻营小人罢了,真犯不着为他生气。
另外马正声还告诉方汉民,虽然姚维明被降职了,但是重庆这边风声还是很紧,军统对于张家店事件深以为耻,现在铁了心要抓住方汉民不可,所以城内现在还是外松内紧,各处都有人盯着出入重庆的路口和码头,同时调集了不少的特务,把范家上下人等都盯得死死的,他们暂时还是很难将史玲安全送出重庆,所以请他再忍耐一些日子。
方汉民也猜出来是这样的结果,现在急也没用,军统在张家店事件之中,脸被打的山响,不气急败坏才怪,接着千马山,他又把军统玩弄于股掌之中,更是把军统气的够呛,即便军统现在很忙,可是这件事他们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军统即便是调往各地了不少人,但是毕竟在重庆这里,树大根深,是他们的根据地,在这里的军统实力依旧还是一个庞然大物。
如果说军统的人贪腐成风,收受贿赂,吃拿卡要,以此中饱私囊,但是在方汉民这件事上,却没几个军统的人敢私底下放水,毕竟这件事军统的脸被打的太疼,军统上下人等,都颇有同仇敌忾的感觉,故此重庆城中现如今军统肯定密布眼线,在到处寻找史玲的下落。
别说是姚维明知道史玲的重要性了,军统的人没几个人想不到这一点的,他们都很清楚史玲对方汉民的重要性的,只要能抓住史玲,就差不多等于是抓住了方汉民,所以马正声说的不错,现在史玲是绝对不能动。
史玲眼下的状况可以说比当初张家店事件之前还要危险,之前还只是姚维明一拨人在找史玲,但是现在是军统倾城而动,都在找史玲,在这样的情况下,范家是绝对不敢冒这个险,在这个时间段上把史玲给送出城的。
所以马正声让方汉民再忍耐一段时间。
不过马正声也给方汉民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前些天苏景明匿名投稿到一个小报社的那篇揭批军统陷害忠良的文章,虽然当时军统发现及时,当天就强行回收了卖出去的一部分报纸,但是他们却无法将所有已经卖出去或者送出去的报纸都给收回。
虽然流散到重庆市面上的这份报纸数量并不多,加之格调不高,并不为上层人士所待见,故此落到上层人士手中的报纸更是少之又少,可是毕竟这份报纸还是流到了社会上一些,起初这篇文章确实并未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基本上没啥动静。
所以军统看这份报纸没掀起什么浪花,于是也就长长的松了口气,把那家报社封了以后,把报社的主编关了几天,收拾了一顿就把他给放了。
但是范家岂能就这么认输,放过军统,当范正山一发现这份报纸大部分被收缴,社会影响不大的时候,便立即展开了新的行动,范家私底下其实是有一个很小的地下印刷厂的,而且没在重庆市内,而是藏在市外范家的一个作坊之中。
范正山立即便命他家这个小地下印刷厂,连夜排版,复刻了这天的这份报纸,印刷了一批之后,将报纸暗中偷偷运入到了城中,然后派出范家可靠的伙计,带上这份报纸开始在重庆市区四处溜达,他们亦或是将这张报纸假装遗落在某个茶馆,亦或是将其暗中放在一些商店,亦或是将其“遗落”在一些饭馆、饭店、宾馆之中。
虽然这些报纸数量并不算太多,但是散布的却很广,总是会有一些闲人,没事捡到了这张报纸之后,打发时间看上一番,然后就看到了这篇文章。
这一下这篇文章就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主意,特别是在茶馆之中,有人看到了这篇文章之后,马上就开始招呼茶馆之中的茶客们,一起看这篇文章,结果很快这件事便开始在重庆流传了起来。
等军统察觉到民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议论起这件事的时候,再想封锁舆论就已经来不及了,而且他们也感到非常懵逼,当初这张报纸不是已经绝大部分都被收回销毁了吗?少量流散到社会上,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响,为啥这过去了些日子之后,这件事却突然间在市面上流传开来了呢?
于是军统负责舆情的部门,连忙开始查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搞的,于是这才发现,这些天不少地方出现了这张报纸,来源不明,追查了一番,也没找到是谁干的。
但是这篇文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始不断的法效,最初这份报纸只是在社会中低层流传,渐渐的随着这篇文章越传越广,逐渐的也开始流传到了社会上层。
渐渐的重庆的社会上层,乃至是文人界也开始看到了这份报纸,亦或是听说了这件事,这时代的文人还是有不少有骨气的,闻听此事之后,当即便拍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