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 分类: | 字数:54万

第185章 听的我一脸懵啊

书名: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字数:3482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8:20

“第一部分还剩下《道术》《六术》《道德说》跟《大政》上下五篇。

我们先来看看六术跟道德说。”

六术的开篇就是德有六理,何为六理?

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接着就是大段大段的论述。

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内度,内度成业,故谓之六法。

六法藏内,变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

这是第一段。

然后后边四大段都是差不多的东西。

讲的全是六,声音之道,以六为首。

人之戚属,以六为法。

数度之道,以六为法。

事物中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什么六艺,十二月,六律,六吕,六音,六亲,丧服,数度等。

也就是时间,空间,声音,数学,人伦,宇宙间的一切维度都跟六这个数字有关。

这就是六术这篇文章中写的内容。

“同学们听着可能懵了,贾谊为什么突然要写一篇这样的文章呢?

先不急,我们先把道德说看完再来了解背后的原因。”

道德说的内容更为复杂,它里面用了更复杂更细化的方式重新讲述了一遍。

道德说,也就是道德论,或者说论道德。

再准确一点,这一篇论的其实就是德。

德有六理,道、德、性、神、明、命。

德有六美,道、仁、义、忠、信、密。

如同玉一般,玉的六种变化和形状就分别对应着这些理和美。

后边的大段内容,讲的大意就是人们通过六理、六美可以感知到德,能触摸到德。

六理、六美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上升的、学习的、钻研的路径。

“好啦,为了把这两篇内容讲的更清楚一点,我们现在来看看贾谊那时期的儒家历史。”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贾谊生活的汉文帝时期是公元前180年左右。

这中间有着漫长的三百多年的历史。

孔子在世时,收了大量的弟子,多达三千多人,其中有记载的有七十多人。

孔子带着部分弟子一边教学一边去游说各国国君。

在孔子去世以后,这些弟子各回各国,有能耐的去当大夫卿相,没能耐的就去当个老师。

“孔弟子”学院四面开花。

子路子夏去了卫国,子张去了陈国,子羽去了楚国,子贡去了齐国。

其他的国家也有孔子的学生过去开课。

儒家思想就这样开枝散叶,传遍了天下。

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理想主义者,逐渐被神话,被尊为圣人。

他当年提倡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儒家学习的核心。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边慢慢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2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00年左右,接过儒家旗帜的人叫做荀子。

荀子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愤而着书。”

是什么让荀子愤怒?

一是天下大乱,诸侯乱政。

二是鄙儒小拘,祸乱仲尼之道。

三是诸子峰起,混淆视听。

也就是诸侯国越来越乱,打起仗也越来越没人性,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导致生灵涂炭。

民间也出现各种骗子、小人,打着各家学问的名号开始招摇撞骗。

最关键的是,儒家学者也出了问题,越来越多学艺不精的人也开始在那儿开班上课,把孔子之道讲的乱七八糟,所以荀子怒了。

他站出来着书立作,接过儒家的旗帜使劲儿挥舞。

“第一点跟第三点没什么好解释的,乱世就是这样,上边出昏君,下边出小人。

重点是第二条,荀子他认为儒家内部出了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里?”

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孔子去世了,没了权威,大家就谁都不服谁,所以每个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都可以自成一派。

如果只是这样,还属于是学术探讨跟辩论的范畴,大家可以分别出书说明自己的思想,然后让看书的人自己去判断。

但荀子生气的并不是这个,他攻击的是一种现象,是通才变成了专才。

孔子时期,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整体的。

比如那些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孔子需要让学生把这些科目全都学会了才放他们毕业,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辅佐国君。

天赋好的学满分,不好的也要各科及格。

但到了荀子时期,各个国家的儒生团体开始各自为战,从通才变成了专才。

他们不把东西学全,只学其中几门或者一门就出去参与国政。

这些人学的一知半解,不通全局,让这些人出去当官授课,国家还能好吗?

所以荀子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风气。

——

{听的我一脸懵啊。}

{我脑子里现在只有666。}

{祖传666,哈哈。}

{真想跟贾谊说一句,老铁666。}

{贾谊也是个六边形战士。}

第185章 听的我一脸懵啊

{已经开始困了。}

{只能说,字我认识,但他想表达什么,我就不知道了。}

{现在都分很多专业了。}

{不分能怎么办,想全学也学不过来呀。}

{专业多又怎样,还不是都要学基本科目。}

……

大家听的昏昏欲睡。

本来听思想这部分的内容,他们就听的比较吃力。

多亏了学生们活跃,他们才强撑着听下来。

现在学生们也开始犯困了,众人感觉自己下一秒也要睡着了。

要问他们有什么感想,那就是这部分快点讲完吧。

他们还是更喜欢活跃的学生们。

……

秦(220),嬴政开始思考。

他记得投影说过,刘邦的年纪跟他差不多,这汉文帝刘恒又是刘邦的儿子。

那贾谊,嗯……有没有可能可以成为他大秦的臣子呢?

投影前面放了贾谊的出生年份。

是前200年。

嬴政拿着竹简的手开始摩挲着那上面的字,他努努力,说不定还能见到这位大才的出生……

就算他可能用不到,也是能留给扶苏的。

嬴政想到这儿一阵气短,他怎么就那么早离世了呢!

他偏要改了这命数。

诸侯们:我咋没看到投影放了贾谊的出生年份,投影是不是偏心?!

——

“在今天,我们讲谁谁谁是圣人,谁谁谁是大儒,那个谁谁谁又是普通的儒生。

区分的标准就是通才跟专才。”

大儒就是通才,科科都会,儒家经典全都融会贯通。

普通儒生就是专才,只学其中一科或者两科,属于严重偏科的类型。

最严重的一部分人被荀子称为贱儒。

是只学一科,但一科都学不明白的人。

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概念和解释,连业都毕不了,也不懂融会贯通。

要是让这种人跑出去辅佐国君,那国家迟早凉凉。

所以讨伐这种风气,着书立作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学习就是荀子在做的事情。

“贾谊他是荀子一脉的传人,所以他也认可荀子的观念。

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所有科目都精通的大儒,所以这六术跟道德说其实是贾谊他接过荀子的旗帜,想把荀子没做到的事情做成。”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就是传达通才的概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贾谊说,天地之间有个东西,它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它是万物的本源,是一切的开始。

是一,也是万。

这个东西叫什么呢?

无法命名。

用老子的话说,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种东西说不出来,写不下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因为要写书给你们看,所以我强行把它写了下来。

这个东西就叫做道。

道是没有办法抓住的,那怎么办?

“贾谊说,没关系,虽然道无法表述,但是它会从无形趋于有形。

这个从道中表现出来的有形的东西就叫德。

德中又会生出六理,六理中又会生出六法。

六法再次显化,就有了六行,也就是仁义礼智圣乐。”

六行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

但它还是很难被人直观的看到,触摸到。

所以人们需要学习六艺。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六艺,才能触摸到六行,感受到六行。

然后继续向上感受到六法,六理,达到德的境界。

如果天赋异禀,还有可能悟透道的境界,成为圣人。

“就像游戏的打怪升级一样,想升级,那就去学六艺吧。

最后贾谊还强调一点,想升级成功,要学的是六艺哦。

不是三艺两艺,而是六艺,必须学全乎了才行。”

六艺就是诗、书、易、春秋、礼、乐这些儒家经典。

“如果同学们想问,为什么是六,为什么这些概念全是六理、六美、六行之类的。

那自然是因为六这个数字,它很特殊。

它是一个很神秘的数字,跟别的可不一样。”

“同学们看,声音之道有六吧,宫商角徵羽。

诶,有同学要问了,老师,不对啊,这里面不是五个吗?

傻孩子,弹弹琴的时候还得唱呀,这五个再加上唱,不就六个了。”

亲戚也是六,人有六亲。

如果一个人是王八蛋,我们就骂他六亲不认。

如果有亲戚离世了,穿丧服也有六种不同的礼仪。

总之就是到处都充斥着六。

所以六六六才是宇宙的终极奥秘。

你光看不理解的话没关系。

你先去学,等你学会六艺你就理解了。

“这就是贾谊表达的东西,我们现在看这篇文章估计会觉得不大对劲,但古人看到这些文章就真的被贾谊忽悠了,不少人相信了六的神秘性。”

那时候的人,尤其是汉初的人特别迷。

因为秦朝焚毁了大量的书籍,刘邦带着的一伙儿开国功臣也不是什么贵族出身。

执政集团在整体上都没多大文化。

汉朝相对于后边的朝代来说,算是文化沙漠。

“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想到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贾谊的这个观念是从孔子的那些经典中延伸的,经典也刚好是六本。

可如果经典不是六本呢,这个神秘数字也会跟着变吗?”

答案是当然可以。

除了贾谊,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年还有大量的儒家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

所以除了贾谊的六艺,还有什么四经说、五经说。

到了唐朝有九经,到了宋朝变成了十三经。

总之就是儒家这些经典的拆分合并跟重新组合。

“至于到底听哪位儒生的,主要还是靠提出者的影响力和当时的政治需求。

像陆贾、贾谊、董仲舒等人都认可了六艺,所以从刘邦到刘彻这几十年来,整个儒家的思潮都信奉六。”

这三位大儒的学说虽然不同,但他们通过接力完成了对儒家经典的神话。

就像孔子的学生把孔子变成圣人一样。

这些经典被他们赋予了神圣的神秘背景,从而反过来奠定了儒家的威望和地位。

“同学们现在对这两篇文章应该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不过不用记,懂了的同学就把它忘了吧,因为没什么用。”

根据学者的研究,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出自贾谊20岁之前,也就是文帝刘恒还没执政的时候写的。

——

{感觉自己突然挨了一顿跨越千年的骂(哭)。}

{别骂了别骂了(那英抱头.jpg)。}

{应该不会有人一科都学不明白吧(这样的人不能只有我一个啊)。}

{反正我们都能及格,那我们就是普通的儒生。}

{道可道,非常道。}

{这是硬往六上面凑?}

{带着答案写过程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听的这么艰难?结果没用?}

{哈哈哈,我根本就没听,刚走神去了。}

{亏了亏了。}

……

什么?!

正为了贾谊的文章跟他人吵起来的文人儒生收回自己蠢蠢欲动的手,满脸的欲言又止。

这么高深的文章,居然说它没用!

如此看来,这老师是否太没文化了些。

还有这些学生,也都是些不上进的,竟敢在课堂上走神。

后世的师生发展成这样,国家的危机迟早会出现。

站在对面的文人儒生露出笑脸。

果然他们说的才是有道理的。

这些东西都是贾谊他自己对道跟德的解读,属于是个人作品,跟国家的相关性并不大。

既然如此,那就对推动王朝的发展并没有什么作用。

还是贾谊前面的那些文章更得他们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