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 分类: | 字数:54万

第181章 新书两问

书名: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字数:2198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8:20

戛然而止……

对,就是这个感觉。

众人似乎想到了一个形容贾谊的绝佳词语。

他们听的正兴起,结果下一秒,投影突然跟他们说贾谊死了。

如梗在喉的感觉,一时间让大家对贾谊的离去都有了些惋惜。

但惋惜的同时,他们也在想,贾谊能活到33岁,也不算短了叭。

怎么听着好像老师格外可惜他英年早逝?

难道他是个好官,向汉文帝提出的政策也是极好的吗?

后世的文人有人惋惜,也有人不认可。

贾生年少得志,最后却壮志未酬。

可他为后人留下的东西,却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如晁错提出的削藩,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哪一个不是站在他的基础之上提出的呢。

如果他未死,即使文帝不用,景帝也会用。

纵观景帝时期,有多少臣子是文帝为他准备、留下的。

贾生实在可惜,最后因梁王坠马,付诸一生。

不认可的人多是瞧不起他将儒法道几家的思想混合运用。

他这样还算是儒家的人吗?

……

汉,小儿子的坠马跟贾谊的突然死亡都不在刘恒的计划之中,也不在他的意料之内。

一边是器重的臣子,一边是疼爱的儿子。

这样的打击对他可谓是不小。

因何坠马?

刘恒不得不多想。

贾谊眼睛倏然瞪大,忧郁离世就是他的结局?

他该是翱翔于天的凤鸟,是潜伏于深渊的蛟龙。

像他这样有大才的人,怎可这般离世!

真是荒唐!

他还没有实现他伟大的抱负,还没有开始大展拳脚。

……

“贾谊的一生就这样匆匆走过,接下来我们再详细讲讲他的思想。

讲思想就要看贾谊的作品。”

“贾谊的文章有很多,这些文章被集结成册,称为《新书》。”

《新书》是西汉后期的大臣刘向整理出来的。

贾谊的政论文章经整理后,原本的名字叫《贾子》或《贾子新书》。

除了这一本,还有其他很多人的书,名字也都叫XX新书。

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他人的书,有的失传,有的没人看。

所以《新书》最后就成了贾谊文章的专属名称。

“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贾谊在学界中的地位很高。”

有关《新书》,有两个问题存在。

一个是新书的真伪之辩,另一个是新书到底有多少篇多少卷。

“第一个,新书真的全是贾谊写的文章吗,会不会有人假借贾谊的名义写的?

伪派的学者认为,新书里面有些用词并不符合西汉时期,看着不像是西汉的文章,反倒是像魏晋时期或者其他时期的用法。

而且书中的有些内容跟《说苑》《新序》《韩诗外传》等里面的内容很像,而《说苑》《新序》都是刘向自己写的,《韩诗外传》则是跟贾谊处于同一时期的刘婴写的。

最后一点是,只要是被《汉书》引用的贾谊的文章,那就条理贯通,逻辑性很强,但《汉书》没有引用到的《新书》部分,就比较浅薄。”

“真派的人呢,就对着伪派的这几个理由进行了一一反驳。”

用词问题,早在汉朝之前的秦朝,甚至是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礼记》《左传》里面的用词习惯跟贾谊的是没差多少的。

到了秦朝以后,汉承秦制,《汉书》里面的用词造句跟贾谊的文章更是大同小异。

比如称皇帝为陛下,这不是贾谊的特立独行,而是当时的普遍行为。

雷同问题,都是西汉时期的书,都是受到了差不多思想的引导,都是一样的儒家人,书的内容有雷同这不是很正常嘛。

正是因为《新书》跟同时期的书有些相似,才更能证明这书是真的啊。

引用问题,为什么《汉书》引用的就逻辑缜密,不引用的就相对差一些。

这是因为《汉书》里面引用的大多都是政论,那是给皇帝看的,是要说服人的。

所以逻辑紧密,环环相扣。

但《新书》里面的内容不只有政论,还有很多贾谊对人生、对经济、对诸侯等一系列看法。

这些内容不是给皇帝看的,甚至有些是作为教材拿给孩子看的。

所以故事性会大于逻辑性,当然没有什么逻辑紧密可言。

“综合以上论述,在古代,认为《新书》是真的学者占比要多一些。

在现代,很多专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故《新书》基本可以认定为是贾谊写的文章。”

“第二个,《新书》里面的内容到底有多少,它有多少篇,有多少卷?”

《汉书》里面说有58篇,没提卷数。

《隋书》说有10卷。

《旧唐书》9卷。

北宋《崇文总目》19卷。

南宋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兴馆阁书目》《郡斋读书志》记载10卷。

“汉书说的58篇是最早也是最原始的记载,据说是根据刘向另一本《别录》中的记载写的,但很可惜的是,《别录》没有流传下来。

除此之外,南宋的《玉海》中记载的也是58篇,明朝的《贾太傅新书订注》跟《子汇》里面记载的是59篇,多了一篇,但内容只是稍有改动,大体还是一样。

所以到了现在,讲《新书》一般都以10卷,58篇为总数。”

“而58篇中的《问孝》跟《礼荣语上》只有标题,并没有内容,已经失传,所以只有56篇内容。

按照贾谊对国家、对诸侯、对民生风俗、对匈奴以及对教育这五大方面的思考,可以将这56篇内容重新分类。”

归类国家的有11篇,诸侯的有15篇,民生风俗的有9篇,匈奴的有4篇,教育的有17篇。

第一部分是贾谊对于汉朝的国家制度以及整体政局的思考以及意见。

第二部分就是他对外地诸侯王的意见以及一些处理措施。

第三部分是贾谊对朝堂之外的社会风俗、百姓以及经济方面的洞察跟提出的政策。

第四部分是贾谊对匈奴的看法跟意见,他主张华夷之辩,也就是完全不能忍受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

第五部分是贾谊作为梁王太傅时编写的教材,是他用于教育梁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