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 分类: | 字数:54万

第216章 滑稽之雄

书名:惊?不是讲历史?古人开始输出 作者:孤者自怜 字数:1723 更新时间:2025-02-12 01:48:20

“幽默风趣的东方朔除了敢于进谏,他还算是……嗯,一个预言家。”

“某日,建章宫出现了一只像麋鹿的动物,众人不识,刘彻就把东方朔喊去分辨一下。

东方朔一看就说这是驺(zōu)牙,它预示着会有人过来投诚,刘彻听完大吃一惊。”

“诶~同学们想想,会是谁来投诚呢?”

于丽刚说完,学生们就兴奋地喊了起来。

“那个浑邪王!”

于丽抬抬手,别太激动。

“没错啊,就是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然后选择投降的浑邪王跟休屠王部,休屠王半路反悔,被浑邪王杀死。

这次投诚的总共有4万多人,号十万,刘彻知道后再大吃一惊,最后重赏东方朔。”

“到了晚年,可能是不愿自己以滑稽的形象留存后世,也可能是想在政治上做出一些建树,东方朔向刘彻上书,陈奏农战强国之计,并趁机请求刘彻让他当个大官,可惜刘彻并没有采纳。”

东方朔的奏疏专用商鞅、韩非子的言论,这些属于法家,加上政治上刘彻对他并不信任,所以尽管文章字数过万,文风诙谐,依旧没有被独尊儒术的刘彻采纳。

因此,他只能着书立论,以此来将自己的想法留存于世。

“因为此事,东方朔作《答客难》用以自慰。”

答客难,东方朔假设有客责难自己,讥讽自己官微位卑,然后他再通过回答责难者的话安慰自己,发泄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

客曰,苏秦张仪碰到万乘之主就能位于卿相,而你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诵读的书籍数不胜数,尽心竭力侍奉君王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持戟,想来是品德上有所不足吧。

而东方朔是这样回答的,此一时彼一时,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做大,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兴旺,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那时的诸侯多,每个诸侯都广罗天下人才,所以那时候的人才很吃香。

而现在天下一统,国家安稳,全国有着统一的机构跟制度,管理起来非常方便,圣贤没了用武之地,那贤与不贤又如何区分?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如果有人提拔,就能在青云之上,如果有人抑制,就会在深泉之下,任用可为虎,不用则为鼠。

如果苏秦张仪跟我生活在现在的时代,或许连掌故那样的小吏都做不到吧,怎么敢盼望当侍郎呢?

这就是答客难前半部分的内容,后半部分说的是修身跟士人的境遇因时而异自古而然。”

掌故,掌管礼乐制度等。

“东方朔临终前劝谏刘彻,希望他能远离奸佞,不听谗言,而刘彻听完并没有在意话本身,而是惊讶东方朔今天怎么说了这么多良善的言论。

或许在刘彻眼中,东方朔更适合有趣滑稽的风格,而不是忧国忧民的身份。”

不久后东方朔去世,享年62岁,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

“虽然他不像其他人一样身居高位,但相比那些下场凄惨的官员,东方朔能把握好度,伴君如伴虎地安稳的过完一生,足以见得他的智慧。”

除了答客难,东方朔还有一篇《非有先生论》的文章。

非有,跟子虚、乌有一样,也是虚构的人物,身份是吴王臣子。

全文一共五段,第一段讲的是非有先生的现状以及吴王想听他的高谈阔论。

第二段说的是昏暴之主在位必然导致“身没被戮,宗庙崩弛,国家为墟”。

第三段陈述圣明之君治世则“天地和洽,远方怀之”。

第四段说吴王受到非有先生的启发,而后施行仁义之道,造就安宁祥和的理想局面。

最后一段,国君对正邪贤佞的选择是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所在。

——

{预言家?}

{哈哈,居然是浑邪王。}

{法家确实,那时候前途不大。}

{垄断了。}

{大环境不好。}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武帝听了东方朔的话,也能少干点糊涂事了。}

{问题是他也没怎么听进去别人的话。}

{以俳优视之。}

……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样的话在民间也有流传。

众人听完东方朔的故事,心中隐隐有了那么一个能言善辩、神采飞扬的少年形象。

大家一边佩服他敢在官场上隐居,在皇帝面前蹦跶,另一边也为他感到惋惜,这样的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最高的职位也不过是太中大夫。

也许他本身在官场上隐居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愤懑。

但道路是自己走的,角色是自己选的,既然决定隐居,既然选择滑稽,他心中应当也能料想到后来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