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剑往事
作者:豫东布衣 | 分类:悬疑 | 字数:114.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三百二十九章
“如松、如涛,你俩跑哪儿去了?”东方自强喊道。
“爹,你来看啊,东边是一个大湖!”东方自强听出是如松的声音,他就朝东边走去。
走了几十步远,他的眼前出现一个大湖,湖水没有结冰,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上荡漾着一层层金色的波浪,有一群白色的水鸟在水面上翩翩飞舞。如松和如涛站在湖边指着那群水鸟兴奋地议论着什么。
东方自强笑着说:“这是西柳湖,淮阳还有另外三个湖呢,弦歌湖、南坛湖和东湖,这四个湖都连在一块了,把淮阳围了一圈。”
“爹,这个湖好大啊,我以前就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湖!”如涛惊喜地说。
东方自强点点头,“听人说,这四个湖连起来有一万多亩地呢。”
“爹,你咋知道啊?”如松问道。
“我小时候跟着你奶奶、你老太太来过好几回呢。”
“你们来干啥啊?”如松又问。
“来太昊陵烧香啊。”东方自强说。
“太昊陵是太昊的陵吗?”如涛问父亲。
东方自强点点头,“太昊就是伏羲,人祖爷,他的陵墓在淮阳,就叫太昊陵。每年的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都有很多人来太昊陵烧香。这是一块宝地啊,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将来你们有空出来转转就知道了。”
东方自强说得没错,环城湖不远处的淮阳城就是一块宝地,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淮阳古时又称陈州,因处于淮河以北而得名淮阳。七千多年前,东夷族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定都于宛丘,后来炎帝神农氏也定都于此,因此就称此地为“陈”。
正是在这个地方,伏羲“开物成务”,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也正是在这里,伏羲定姓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也是在这里,伏羲制嫁娶,开始中华民族的现代婚姻基础,而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形成,也得益于这里。
五千多年前,炎帝神农氏又在此建都,他尝百草、种五谷,开创了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先河。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此地,妫满首建陈国,周武王以国赐姓,称他为陈胡公。陈国为陈姓的老家,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道教始祖老子出生于陈国苦县(如今的鹿邑县),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孔子,曾三次来陈,为他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留下“陈蔡绝粮”的千古绝唱。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张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西汉初年,刘邦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操之子曹植被封为陈王。
淮阳万亩的环城湖,碧水盈盈、浮光跃金、柳丝垂岸、鸥鹭翔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风景宜人、秀色可餐。“彼泽之坡、有蒲有荷……,彼泽之坡、有蒲有茼……。彼泽之坡、有蒲有萏。”《诗经.陈风》中所描绘的那对情男痴女的约会地,就是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环城湖湖畔。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被环城湖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他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这样写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晴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严赫,夜爱疏影摇清园,风翻雪陈春絮乱,春响吸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
由于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朝历代,文人骚客趋之若鹜。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入陈国诗歌《陈风》十首。三国时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李密、李商隐、张九龄、张继、卢纶、岑参,宋代的苏轼、苏辙、晏殊、张咏、张耒、范仲淹等文坛巨匠曾留下歌咏淮阳的诗、词、赋近七百篇。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构筑了淮阳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有名的庙、寺、庵、堂、楼、台、亭、阁、城、坛、观、陵、冢、古墓达三百多处,仅环城湖的周围就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一首诗这样称赞淮阳:“一陵一湖一古城,二老三皇享盛名,四冢五墓六公祠,七台八景湖中映”。一陵就是人文始祖的大型陵庙太昊陵,一湖就是环抱县城的环城湖,一古城就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二老是指的是老子和孔子。三皇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女娲氏,他们都曾建都在这里。四冢是平粮冢及马鞍冢、思陵冢、九女冢。五墓是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西汉淮阳太守汲黯墓、东汉陈王刘崇墓、宋代武襄公狄青墓、清代漕运总督袁甲三墓。六祠是陈胡公祠、包公祠、晏公祠、端敏公祠、四贤祠、岳忠武祠。七台是伏羲画卦台、狄青梳洗台、苏子由读书台、孔子弦歌台、神农五谷台、秋胡台、紫荆台。八景是羲陵岳峙、蓍草春荣、蔡池秋月、弦歌夜读、卧阁清风、望台烟雨、苏亭莲舫、柳湖渔唱。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弦歌台,他是到访淮阳的文人雅士必去拜谒的地方。弦歌台,又名厄台、绝粮祠,是纪念孔子当年厄于陈蔡绝粮七日弦歌不止而建造的。它位于淮阳县城西南隅的南坛湖中,台上有二门及正殿七间。正殿飞檐斗拱,上盖绿色琉璃瓦,四周有青石方柱二十四根。正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是“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前门上有清康熙五十年所立的石匾,上书“弦歌台”三个大字。
如松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如涛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天冷,水边还有冷飕飕的风,咱不看了。将来你俩得在这儿上几年学,出来玩的时间还是有的。面条该做好了,咱去那家车马店吃饭去吧。”
父子三人就去那家车马店吃饭。掌柜的领他们走进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子,房子中间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四周放着几个小板凳。随后,一位小伙计给他们送来半盆热水让他们洗手脸。没过多久,另一位伙计给他们端来三大碗热气腾腾的素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