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剑往事
作者:豫东布衣 | 分类:悬疑 | 字数:114.3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伯,我看这两个孩子打拳,比我打得还好呢!”自强高兴地说。
“还不是因为你练得比他们晚了几年,那时候你的身子还有些弱,吃得有点胖。这两个孩子多好啊,就跟两个小老虎一样!”念先生笑着说。
自强心中对念先生充满了感激之情,“大伯,要不是遇见你,我现在得是一个一走路就气喘吁吁的大胖子!”
“那也不一定,就是我不来,你爹也会想办法的。”
师徒俩又聊了几句,念先生对自强说:“过了年,让念家也去圣寿寺上学吧,让他识几个字,也多认识几个人,他上学的钱由我来出。”
“大伯,你说哪里的话啊?俺爹都安排过我了,让念家跟如松他们一块去上学,以后天佑家的香妮、念祖也去上学,他们上学需用的钱都由我出!”
念先生点点头,“好,这样我就放心了。忙了一天了,自强,你回屋早点歇息吧。”
自强站了起来,“大伯,你也早点歇息吧。”
第二天上午,念先生就去了一趟圣寿寺。
来到圣寿寺,念先生先转了一圈。看到那些被砸毁的佛像,念先生并没有一丝伤感。水来请念先生到禅房用茶,念先生就对水来以后生活中要注意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些指点。水来十分感激念先生,极力挽留他在寺里吃了一顿午饭。
午饭后,念先生就要回去,水来把他送到山门外。
念先生对水来说:“水来,俺这一茬子人该走的都走了,像我这样的,还没有走的,也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以后就要靠你自己了,遇见困难要想办法解决,不能一味地逃避啊,记住我的话,好好活着!”
水来听得似懂非懂,“念先生,你的话我记住了。你路上慢一点啊。”
腊月二十二,杜一鸣给私塾里的那些孩子放了假,孩子们欢天喜地回了家,但是杜一鸣也没有闲着。杜一鸣写了几十张告示,然后让吴翔赶着马车拉着他和大儿子把它们张贴在圣寿寺方圆几十里的村寨路口。当然,沙河镇的几个路口也贴了几张,自强让吴翔在永春堂的两个门口中间也贴了一张。有人问告示上面所写的内容,自强总会耐心地跟他们解说。
正月初九的上午,天佑赶着马车拉着如松、如涛和念家去了圣寿寺。
来到圣寿寺的大门外,看见门外已经停了几辆马车。天佑“吁”了一声,两匹大马立刻停了下来。“到了,到了,赶紧下车吧。”如松嚷了起来,三个孩子争先恐后跳下了车厢。
“你们看上面的字!”如松指着大门上面的匾额大声说道,“滨河小学堂!”
如涛说:“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呢!”
如松连忙去看,“碧水含笑迎中原学子,严师沥血育华夏英才。”
天佑跳下马车问如松:“如松,这上面的字你都认识吗?”
如松自豪地说:“认识啊,俺爷爷都教过俺的!”
天佑就对念家说:“念家,你看看如松都认识这么多字了,你以后得好好学啊!”
几个人走进院子,天佑看见水来穿着一件灰色棉袍从对面走了过来,“水来,你的头发都长这么长了,看样子是还俗了啊!”
水来微笑着说:“天佑,你往里边走吧,杜先生正在大殿里给来的学生登记呢。”
“水来,你不是在这儿看门嘛,以后咱见面的时候就多了!”
“那是,”水来又指了指如松、如涛兄弟说,“这两个都是东方小少爷吧?”
“是的,那一个是我儿子,”天佑笑着说,“他们几个以后要是不听话,你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用不着我,有先生管教他们呢!”
“水来,你在这儿看着吧,俺几个进去了。”说着,天佑就领着三个孩子朝里边走去。
如松猛然看到了那座宋塔,立刻惊喜地叫了起来,“咦,院子里还有一座塔啊!”“刚才我就看见了。”如涛不紧不慢地说。
“天佑叔,咱去那边看看塔吧?”如松问天佑。
“以后你们天天在这儿读书,啥时候看不中啊?走,咱先到里边去。”
“不看就不看!”如松拉着念家和如涛就顺着甬路往里面跑去,天佑紧紧跟在他们的后面。
来到大殿外面,他们看见了吴翔和吴运昌,还有其他的小孩跟他们的家长。
“吴翔哥,你早来了?”天佑问道。
“俺来了有一个时辰了,昨儿个姐夫跟我说他得提前到这儿来,天一亮,吃过饭,我赶着马车就拉着他跟运昌来了!你领着他们几个进去吧。”
“运昌,跟俺一块进去呗?”如松笑着跟吴运昌说。
“我不进去了,俺一来,俺爹就领着我报上名了!”吴运昌摇摇头说。
天佑领着三个孩子走进大殿,里面坐着三个人:杜一鸣和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还有一位二十来岁戴着一副眼镜的姑娘。
“杜先生,我领着这几个孩子报名来了!”天佑满脸堆笑着说。
“欢迎,欢迎!”杜一鸣笑着站了起来,他指着那位四十多岁的男子说:“这是温先生,你把名字报给他吧。”
天佑把三个孩子的名字报给温先生,他一一登记了下来。然后,天佑把带来的书费、学费交给了温先生,温先生给天佑开了一张收据。
天佑把收据装进衣兜里,“杜先生,还有别的事没有了?”
杜一鸣指着那位姑娘对天佑说:“那位是余先生,让她测试一下这几个孩子的识字情况,看看将来要编入几年级。”
“鱼先生,鱼先生一定是从水里出来的!”如松笑着说。
天佑急忙拉他,“小孩子家,别说那么多用不着的话!”
杜一鸣笑着说:“自强家这个儿子还很调皮啊!”
三个孩子来到那位余先生的桌子旁,那位姑娘笑着对如松说:“来,这张纸上有几个字,你跟我读读吧。”
说完,她拿起一张红纸让如松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松随口就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