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麒麟剑往事

作者:豫东布衣 | 分类:悬疑 | 字数:114.3万

第一百八十四章

书名:麒麟剑往事 作者:豫东布衣 字数:2058 更新时间:2024-11-16 21:57:57

“自强,你听听这几句话,”接下来,东方远吟了一首词,“为人粉身碎骨,叶枝葚根药伍。火烧沙锅,叶椹煮粥,铜刀剐面白嫩出。万木丛中属它最苦,不羡桃李尝歌舞。”

自强认真地听父亲说完,“爹,这首词里说的就是桑树吧?”

东方远点点头说:“桑叶、桑枝、桑葚、桑根都是药材,桑枝性平,味微苦,归肝经,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肩臂、关节酸痛麻木。单味煎服可治风热痹痛,但单用力弱,一般多配伍其他祛风湿药物。比如医治体质偏寒的病人,就给他搭配桂枝、威灵仙这些药;对那些体质偏热的病人,就搭配一些像络石藤、忍冬藤这样的药;如果这个病人气血有些虚,就搭配黄芪、鸡血藤、当归这些药。桑树枝还有利尿功能,它能治疗小儿腹胀。桑树根有止咳平喘、善泻肺部热邪的作用,它还有利小便、退水肿的功效。”

自强说:“爹,我猛然想起来明代解缙写过的一首诗: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东方远说:“我也读过这首诗,它就是写桑树的。”

季凤兰问:“爹,桑葚能治啥病啊?”东方远说:“你不是说我的白头发少嘛,这就是因为我有时候用干桑葚泡茶喝,你奶奶、你娘有时候也用干桑葚泡茶,她们头上的白头发也不多。”

季凤兰高兴地说:“啥时候我回了清泉镇,也让俺爹、俺娘用干桑葚泡茶喝。”东方远说:“到时候你提前跟你娘说,让她给你拿一小罐,你戴上。咱家的干桑葚都是你贾伯制的。桑葚成熟的时候,折断几枝挂在通风透气的地方把桑葚阴干,很简单,自己就能制!”

季凤兰说:“中,我知道了。”

这时,从旁边的屋里传来婴儿啼哭的声音,季凤兰连忙站了起来,“小妮子醒了,我赶紧过去看看。”说着,她急匆匆地走了出去。

常氏也乐呵呵地站了起来,“我也吃了了,你们爷俩说话吧,我回屋歇息了。”徐氏连忙扶着婆婆把她送回住处。

自强说:“爹,你给我背的那些药方,这样药材几钱,那样药材几钱,我觉得就应该跟做菜放盐、放五香八大味是一样的。”

东方远的眼里露出赞许的目光,“你这句话是说对了。做菜的时候不管是放进去盐,还是其他作料,目的都是为了让做出来的菜好吃。盐放得太多菜没有味,这样肯定不好吃;盐放得太多了,咸得吃不下去,这样当然也不中,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其他的作料也是如此。给人开药方也是这样的,药用得轻了止不了病,药用得重了,病人的身体受不了。开药方就像做菜一样,炒白菜用的作料多少就跟炒鸡蛋不一样,两个病人同样得了一种病,就像我跟你说过的,一个人体质偏寒,另一个人的体质偏热,同样是开那几种药,药的量就不能一样,得辨证用药。”

自强说:“那些药的药性都有人知道,还能写在书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真是不简单啊!”

东方远点点头,“自古以来都有那些了不起的人,比如说神农尝百草,他的本意应该是看看哪些草,人能放心地吃,后来发现有些草能治病,他就发誓要尝遍所有的草让老百姓都能知道它们的用处,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了。”

“到底有没有神农氏这个人啊?”自强笑着问。“神农氏就是很多华夏先民的化身,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后世才能少遭受疾病的折磨!”东方远动情地说。

“爹,你的意思是说那些药材的配比是可以变化的,不能造抄医书、生搬硬套?”

“就是这样的!很多药方不知耗费了多少前辈的心血,还有的人因为配药丧了命。给人开方子看病可不能想当然,那不是几样草药简单地相加,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啊!同样的病,针对不一样的人,用药不一样;同样的药材,出自不同的产地,药效也不一样。同样的药材,产地也一样,但是药材的时间不一样,它们的药性也不一样。开药的时候这些都得注意到。另外,也得经常学习,跟书本学习,跟别人学习,千万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念先生给我写过几个方子,他说不错,我试着用了两回,还真管用。有了更好的,我以前开的那些方子就不用了。”

“爹,听你这样说,我对大夫这一行有了一种敬慕感!”

“你有这个想法就对了,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教书先生、看病先生历来都是世人尊崇的行业啊!自强,咱家放了一块‘杏林圣手’的匾额,你知道‘杏林’指的啥吗?”

“‘杏林’不就是指看病先生这一行嘛!”

东方远又笑着问:“‘杏林’这个典故你知道吗?”东方自强摇摇头,“爹,我还真不知道,你给我说说呗。”

“自强啊,你以后还得多读书啊!”看到自强有些不好意思,东方远就讲了起来,“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他是福建侯官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曾任侯官县小吏,晚年就到庐山下隐居。董奉一边隐居修道,一边为当地的老百姓诊病疗疾,而且在行医的时候从来不索取报酬,董奉对病人只有一个要求: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每当治好一个轻病患者,就让病愈者在山坡上栽杏树一棵。

由于董奉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他赠医送药,不取分文,所以闻讯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光阴荏苒,年复一年,病愈者栽下的杏树也愈来愈多。十余年以后,庐山一带的杏树已郁然成林,多达十万多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