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秦从计划开始
作者:守柴炉 | 分类:历史 | 字数:270.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六百三十三章 良性循环
已经不在朝堂,扎根于学宫的孔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将文章写得锋芒毕露,很符合他孔丘之后的特性。
他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诸国举例,认为那时候的华夏国君相互结亲,结盟,最终还是伐战不止。
足足两百年不间断的征伐,由此一针见血的评论本都国王的乞求之言。
无论嘴上说得多么好听,实际上一点屁用都没有。
当初大家都是签订盟约的,但连这些衣冠同袍都不能坚守盟约,更不用说本都王国这样的异族了。
纵观本都国王此人之前的言行,说话如同放屁。
他口头上的承诺,一文不值。
所以,孔鲋最终的观点是,斩草除根,绝不留后患。
但鲍白令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从“圣人不困乏其众”的观点出发,认为本都国王确实该死。
不过,因为他一个人的错误,不能因此而迁怒其他人。
毕竟本都国王只是本都王国的国王。
在他治下,还有数百万民众。
这样的国家,比之前的六国还要大上许多。
哪怕大秦在一统华夏的过程中,或许会对别国的军队赶尽杀绝,却从来不会对普通民众下手。
如果斩草除根,除恶务尽的话。
这些百姓,都要杀掉么?
这种无意义的屠杀,完全没有必要。
反而,杀掉这些人,还会平白浪费大量的劳动力,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所以,鲍白令的观点是只诛首恶。
在往后的版面中,其他学派纷纷登场,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仔细一看,所有人的观点居然都不一样。
比如说,名家的商皓公认为杀人解决不了问题。
在处理这件事情前,朝堂应该先制定一份日后管理本都王国的办法。
否则,现在的一切都是空谈。
墨家的观点,简直比儒家还要随和,认为百姓无罪,不应该为本都国王的错误背锅。
其中以科学院乌成的文章,最为惹眼。
乌成的文章非常直白,但煞气简直力透纸背。
他鄙夷了孔鲋又想当又想立的虚伪,又直言不讳的说鲍白令想要在本都王国搞奴隶制度。
将前面的人全部都喷了一遍后,乌成抛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便是本都王国的所有人都该杀。
那个国家的平民,连给大秦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乌成如此极端的言论,大家都可以理解。
毕竟如果不是本都王国,他的独子也不会死。
不过,乌成的话大家可以不在意,其余人的言论,却值得重视。
要知道,在报纸上发表观点的,都是如今百家的大老级人物。
这些人如今或许地位并不显赫,但朝堂的官员,大都是出自他们门下。
若抛开大秦学宫的因素,这些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极其恐怖。
在报纸发行的当晚,据说大秦学宫便举办了一场论辩。
祭酒孔鲋召集学宫的学子,针对此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孔鲋有言,言之有物的学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文章,发在报纸上。
这个称不上奖励的规定的刺激下,学子们的眼睛都红了。
据说昨晚大秦学宫灯火彻夜未熄,各学院学子唇枪舌剑,论战得极为激烈。
他们的言论,将发表在明日的大秦时评之上。
不过,此时决议会的议员们将此事拿出来,放到议桌上讨论,并非是因为这场论战本身。
如今决议会的九位议员,无一老臣。
他们跟随赵昆一同成长起来,在朝堂锤炼许久。
或许在做事的手段上,这些人稍显稚嫩。
但是作为大秦除帝王外,权力最大的几个人,他们的政治智慧一点都不低。
所有人都知道,论战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他们在意的是,大秦学宫通过此事展露出的一种态度,一种迫切想要在大秦这座巨大的舞台上,发出自己声音的态度。
为此,百家大老们不惜以自己的声望为学宫背书。
他们甘愿通过自己个人的影响力,来推动大秦学宫在朝堂上的地位提高。
身为朝臣,在这种事情上总是极为敏感的。
当初赵昆登基,虽然重新划分机构,设立了三省十三部的框架。
但是在这个框架之外,大秦学宫和科学院也被单独列出,成为两个独特的机构。
所有人都不明白当初赵昆如此安排的意图。
开始时,他们还认为大秦学宫能够与地位极为重要的科学院并列,显然赵昆对学宫期许极高。
可是这一年下来,赵昆几乎从不入学宫,也很少过问有关大秦学宫的事情。
人们的这种猜测,才被渐渐平息。
没想到,面对赵昆的这种明显的冷处理方式,大秦学宫却不甘寂寞,主动搞起了事情。
随着大秦的报纸发行越来越多,报业发展极快。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舆论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甚至是武器。
第六百三十三章 良性循环
大秦学宫汇聚了天下文华,他们若是想要掌控舆论,简直天生就领先其他机构太多。
在座的九位议员,基本上都是出自百家。
所以,此事一出,他们就被搞得很难受。
在朝堂上,他们九人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有议丞之称。
权力到了他们这种地步,基本上已经到头了。
这个时候,尤其要理顺自己背后的关系,不能有丝毫惹人猜忌的行为。
没想到,他们的师长们,却给他们出了个难题。
比如叔孙通。
在大秦学宫之中,鲍白令是他行过拜师大礼的老师,而淳于越同样与他有师徒之实。
至于孔鲋,与叔孙通的关系也不错,颇有种忘年交的感觉。
如今淳于越不显山不露水,鲍白令和孔鲋却非常活跃。
两人本已退出朝堂,地位超然,但为了大秦学宫,此时居然不惜在报纸上公开演一出撕逼大戏。
这已经不是拉下面子了,这完全是已经把自己德高望重了这么多年的老脸揭下来扔地上自己死命的踩。
做这场戏,就是为了让大秦学宫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除了文华声望之外的的影响力。
谁都知道,这场大秦学宫掀起的论战,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机。
毕竟,他们所说的事情,到底最后如何决定,还是要看赵昆的意思。
但是,那群老家伙们鸡贼就鸡贼在这个地方。
百家大老们出声,几乎将赵昆可能做出的所有决定,都发表了出来。
最后,不论是赵昆如何做,总能让他们蒙对一个。
别看鲍白令和孔鲋与叔孙通关系匪浅,但叔孙通自认为,玩舆论,两人的手段其实十分稚嫩。
不用问,叔孙通都能猜得到。
等赵昆一锤定音之后,大秦时评上一定会再发表一篇文章,宣称陛下认同大秦学宫某某先生的想法。
百姓们可不管这些背后的弯弯绕绕,到时候他们只会单纯地觉得大秦时评很靠谱,连陛下都听大老们的想法。
这样的事情,来个几次。
不用说,大秦时评便会在民间迅速凝聚起极大的影响力。
到时候,大秦学宫提出某一个观点,在一些时候,恐怕陛下都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毕竟,大秦学宫作为赵昆构想中,为朝堂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机构,配得上这样的地位。
可是这样的地位,在议员们看来,只能是赵昆给,断然不能自己去要。
虽然始皇帝已经退位一年有余,再往前数,在扶苏监国的那几年中,始皇帝也不大理会朝政。
但始皇帝的意志,在大秦这个庞大帝国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独断专行,皇权特许的行为准则,已经成为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则。
哪怕是这些新朝臣子,同样是如此想法。
陛下给你的,你必须接着。
不给你的,你不能主动要。
虽然这些议员们并不认为,百家大老们会因言获罪。
但赵昆性格即便是再好,面对这种挑战他权威的行为,恐怕都不会轻轻放下。
叔孙通欲言又止,他有心想要说些什么,但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看着赵昆的脸色,生怕他放下报纸便大发雷霆。
但是让他们迷惑不解的是,在看大秦时评的时候,赵昆脸上一直都带着笑容。
待将报纸的所有版面都看过之后,赵昆放下报纸。
随后,他伸出手,用指尖在报纸上敲打起来。
“陛下....”
叔孙通张了张嘴。
“孔鲋与鲍白令两位先生,真是给朕出了个难题啊!”
赵昆笑道,见其余几人面色复杂,他摆了摆手。
“朕上次在学宫时,便对所有学子有言,朕决不搞因言获罪那一套。朕要的,就是敞开言路,让有识之士畅所欲言1老实说,大秦学宫能够做到这一步,朕很欣慰!”
议员们面面相觑。
叔孙通小声问道:“可如此一来,容易滋生后患。百姓淳朴,随波逐流乃是常事。若被有心人利用此漏洞,恐怕.....”
“那便走着瞧吧!”
赵昆摆了摆手,脸上的笑容,在其他人看来,显得有些高深莫测。
赵昆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他非常清楚,一个国家想要进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引领。
靠统治者引领,在他在位期间,这个国家的或许会迎来一波大发展。
但人无常在,谁又真的能够享寿万年?
一旦帝王离去,若后继无人,衰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靠机制引领,看似行之有效。
不过机制总有时效性,没有万年适用的制度。
最好的方式,则是靠思潮引领。
首先要做的,就是开民智,开言路。
赵昆多年布局,如今已经在大秦初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
开民智的基础,赵昆已经为大秦夯实。
但是开言路,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始皇帝余威尚在,虽然经过赵昆的改革,如今对大秦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没有了妄谈国事的顾忌。
但是对于真正的有识之士来说,他们还是不太放得开。
之前焚书坑儒,实在是把他们给搞怕了。
个人言论,尚且谨小慎微,更不用说如这次学宫这般,掀起如此声势的大论战。
这种破旧立新的做法,就如同赵昆所言,他可以说是极为欣喜。
赵昆对自己,一直有特别清醒的认知。
他深知,自己在这个时代最为倚重的,不是自己的勇力,也不是那些自己只是一-知半解的知识。
他最大的手段,是远超这个时代两千余年的见识。
以往,他还觉得始皇帝孜孜以求大秦万年,根本不现实。
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
儿孙自有儿孙福,大秦哪怕是最后消泯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也是正常的历史规律。
反正,在他所熟知的历史中,华夏华族虽然历经艰险,偶尔有所起伏,但一直延续到了两千年后。
华夏之民建立的民族,一直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只要华夏血脉不绝,嬴氏一族荣辱,其实并不是多么重要。
然而,登基之后,赵昆的想法却逐渐发生了改变。
既然坐在那个位置上,他考虑的,自然而然,便成了如何将大秦江山延续下去。
若是最后证明事不可为,那也是他努力之后的事情了。
皇权始终是双刃剑,当权力高度集中时,一个国家的走向,只能靠着君主的个人能力了。
赵昆再自负,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后代,都能成材。
所以,他才会设立决议会。
所以,他才允许大秦学宫开启论战这种以往在人们眼中大逆不道的行为。
论战之风兴起,或许暂时还看不出什么。
但只要发展下去,定然能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思潮,端正百姓思想,引领大秦不断向前发展。
至于叔孙通等人担心的问题,完全不在赵昆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相信,只要大秦正常发展下去,所有人都会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处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催生的思潮怎么可能会对国家不利?
一个时辰后,决议会结束这次的议题。
宫门敞开,按照惯例,决议会将这次议题的结果,张贴到宫前广场公示。
今日议题,主要是讨论对本都王国的处理办法。
决议会议定,本都王国勾结迦太基人,图谋大秦,罪无可恕。
灭本都王国统治者本都国王家族全族,本都国内贵族发配为奴,押送至大秦目前开采的各类矿山,做苦力。
同时,本都平民,必须交出全部家产。
此后,他们可以在本都境内从事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