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拒婚皇子!她囤足物资后自请流放

作者:十三氏 | 分类:古言 | 字数:71.2万

第265章 太子殿下也下地种田

书名:拒婚皇子!她囤足物资后自请流放 作者:十三氏 字数:2307 更新时间:2025-02-06 02:10:31

大都督审批,钟硕做主,今年所有军田全部种植水稻。

麦子和粟米全部不种了。

因为钟硕知道阮昭正在改良麦种和粟米种子。

既然水稻比他们产量都高,为什么要舍多求少。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已经在阮宅吃过水稻做的大米饭了。

已经完全被红烧肉就大米饭拿捏住。

潼关城的军田总共有两千五百亩,买了个整数,一万五千斤。

阮昭的粮种是按每斤50文的价格卖的。

所以说光是粮种,她就进账三千多两银子。

这随手挣钱的本事和速度也是没谁。

潼关城推出新粮种,她自己的封地更不能落下。

潼关城的新政策她同样也在兆临郡颁布,不过多加了一条。

凡是选择种水稻的,每亩水稻皆能减免一成赋税。

目前兆临郡每年的赋税是两成,减一成便是只需交一成,已经相当诱人了。

当然,减免的这部分的税肯定得阮昭自己补上去。

不过谁让她别的没有,就钱多。

除此外,她还派人给十三位县令都送了一斤粮种试吃。

然后由这十三位县令选择并登记耕种新粮亩数,阮昭再按照每亩多少粮种进行分派。

潼关城的人多少对阮昭的情况还小有了解。

虽说多数只是从说书先生的故事和传言中了解。

但也好过兆临郡的百姓就只知道这位郡主曾是一名村姑。

所以其实阮昭目前在兆临郡百姓的认知中并不太好,威信更不用说。

因此最后整个兆临郡十三个县城,两百多个村,参与新粮试种的田地都不超过100亩。

这还是因为有威信比较高的县令帮着劝说的结果。

所幸阮昭本也没真打算今年能全部推行。

这番新粮种的活动,主要还是考验那十三位县令以及各县民风情况。

县令们在送出折子汇报时还有些战战兢兢。

尤其是那些整个县都无人参与的县令,更是提心吊胆。

不过等阮昭把600斤粮种送来,并没有回折斥责时,不少人便彻底放下心来。

而后有些不屑的想,果然是村姑出身,就是没长牙的老虎而已。

不止阮昭在试探,他们也在试探这位新郡主的底线。

而阮昭的反应让他们觉得这位郡主脾气太好,行事也过于谨小慎微。

想到对方或许能被揉圆搓扁,顿时原本有一些想调任的,又开始寻思留下的可能性。

若这位郡主好拿捏的话,说不定留下获利更大。

虽然她出身不行,但手上的好东西着实不少。

别的不说,单茶就足够挣得盆满钵满。

若能让她同意在本县种茶,或者把种茶的事交给自己,那么……

越想,这些人越激动,已经开始畅想富可敌国的未来。

他们不知道的是,阮昭已经跟赵堇廷借了十几个暗卫,放在十三个县。

等她抽出空来整顿的时,该清算的有一个算一个都跑不了。

新粮种推广后,阮昭才是真的忙。

土地样品检测,调整肥田液成分,普及水稻种植知识,培训水稻种植指导员。

务必保证水稻的种植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种植方面相关的意外。

然后青山村里,村民们的茶苗需要移植了。

第一批茶苗试种也很关键,她需要亲自进行指导。

接着是她自己买的三十亩田也需要耕种了。

不过她的田只有一亩种水稻,其余二十九亩全部种植不同的东西。

说到底她这三十亩也都算试验田。

所以接下来她请了春耕假。

按照赵国律例,每年春耕的时候,家中有良田的人可请五天的春耕假。

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上官不能不批。

由此可看出赵国,不对,应该各国对于春耕和秋收多重视。

阮昭自然不可能全部自己耕种,她主要还是负责指导。

赐封郡主的时候,除了封号、金印和封地外,还有其他的赏赐。

其中健仆和婢女各十五个,婆子五位。

五个婆子她只留一个下来,健仆和婢女各留十个,其余都被送往兆临郡负责郡主府建设。

这些人,加上她又买了二十个青壮,正好就成了这次她三十亩田的春耕主力。

阮家其他人自也不可能亲自下田。

也学了阮昭,买了几个人,又雇佣一些人,帮着打理田地和茶地。

阮家今年的田也不少,二十多亩茶田,加上二十多亩其他的田地,总共五十亩。

除了茶地外,其余二十多亩田也没有全种水稻。

尤其是阮林瑞夫妻俩的田,只有三亩种了水稻,其余都种各种蔬菜。

山居味的供应链他们打算捏在自己手里。

如果今年成功的话,那么明年他们打算按照三妹的说法,弄个大棚蔬菜基地。

就在整个青山村都进入忙碌的种田活动时,发生了一件让阮昭哭笑不得的事。

那就是赵堇廷竟然也在青山村买了一座小山,和十亩田。

其实买山买田并不出奇,问题是他还打算亲自上手耕种。

谁能想她在看到赵堇廷卷着裤腿,弯腰按着犁,跟着安公公牵的大青牛踉踉跄跄走的时候,她是什么感想。

总之当时她蹲在田埂上差点没笑岔气。

那一幕,让她差点想不起曾经风光霁月的太子殿下是什么模样。

不止赵堇廷惹人发笑,他那些属下也不遑多让。

太子殿下都下地,属下们自然不能看着。

所以邱禾、阿一及一干暗卫、侍卫都解下武器跟着下地耕田。

偏偏这些人都是从小就百里挑一的苗子训练出来的。

也就是说他们也从来没有下过地。

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情况有多么惨不忍睹。

阮昭笑了半天后,见赵堇廷脸色越来越黑,终于努力忍住笑,然后也下地给他们做指导。

当时阮昭问赵堇廷,为什么不找个老农来指导。

赵堇廷的回答让她差点又当场破功。

他说他已经看过许多耕种方面的书,自小也在父皇的讲述中耳濡目染,自觉已经融会贯通。

阮昭也没少听岑岑说他父皇特别喜爱种田,但看了赵堇廷的种田记后,觉得赵皇可能真的只是喜欢种田而已。

赵堇廷也挺无奈。

如今阮昭每次见他便先忍不住抿唇偷笑,也不知道算好还是坏。

他以前也常为父皇的种田大计出谋划策,因此通读了许多农纲书册,还与大司农与大司空两位擅长农事的讨教过。

只是没想到……

阮昭眺望他买下的那座小山,“所以这座山你又打算怎么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