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手机阅读

重生2011,我和女儿读大学

作者:爱看小说的70后大叔 | 分类:都市 | 字数:15.8万

第17章 人间非乐土,各有各的苦

书名:重生2011,我和女儿读大学 作者:爱看小说的70后大叔 字数:2792 更新时间:2025-02-06 02:10:10

也许是晚上睡得早,睡得好,李存孝和女儿都在六点过就起床了(没有外来影响的自然醒)。

站在三楼的平台上眺望古镇,房屋高低错落有致,排列井然有序。

最远处的字库塔,就像古镇的标杆。

字库塔,又叫“惜字宫”,“敬字亭”,“焚字炉”。

古人尊崇知识,惜字如金,笃信惜字得福,所以把废掉的字纸、书籍,送到字库塔焚烧,让它“羽化成蝶”。

民间传说,糟蹋字纸、书籍,会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

“老汉儿,住在这里的人,好幸福哦”。

女儿伸了一个精神饱满的懒腰,羡慕的说。

“人间非乐土,各有各的苦”!

李存孝轻轻的说了一句。

也不管女儿有没有听懂,“走,下去吃饭”。

一楼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六副碗筷。

看来两个小朋友还在睡觉。

看到李存孝父女,老板娘撩起围裙擦了擦手,把一盆稀饭端上桌。

“来,先吃稀饭,馒头包子马上到”。

接着她女儿就端上了一盘大头菜,一盘泡黄瓜,一盘油酥花生米,一篮煮鸡蛋。

老板也捧着一筲箕热腾腾的馒头包子进来。

饭后李存孝辞行,老板老板娘极力挽留。

李存孝解释,带女儿出来长见识,时间有限,不能久留,以后有时间,再来叨扰。

“这是我们本地的李子,特别甜,带着路上吃”,老板娘把一大包挑选过了李子塞到女儿怀里。

热情如斯,受之有愧。

李存孝带着一步三回头的女儿离开时,古镇开始热闹起来。

今天的目的地是映秀地震遗址。

不到40公里的路程,一个小时就到了。

人们用三年的时间抹平了地震带来的满目疮痍,但抹不去心中的记忆。

陪女儿默默走完遗址,都没了逗留的心情。

驱车50公里,到了绵虒镇。

绵虒(si,一声)镇,古称寒水驿,传说大禹就出生在当地的石纽山,镇上有大禹祭坛。

虒,长角的老虎,上古神兽。

李存孝选择的出行线路,和他的心愿有关。

传说三星堆先民,来自汶川、理县的羌族。

虽然已无从考证,但能来这里感受一番,也算了一个心愿。

还有一个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重生,一定和某个神秘的力量有关。

在现代文明发达的地方,肯定没有这种神秘力量的气息。

只有在古老习俗还被保留的地方,才能找到蛛丝马迹。

步行参观了大禹祭坛,女儿关于大禹传说的种种疑问,被咕咕叫的肚子压下去了。

“老汉儿,我们到哪吃饭”?

“好吃看得见,抬头在眼前”。

李存孝指了指前方一个饭店的招牌。

绵虒豆腐,自然有讲究。

九道菜,九个味,九九归真味,道道有说法。

可惜我们只能选择三道菜。

“我们回来的时候,再选三道”,女儿抿嘴提议。

吃饱喝足,父女俩在树荫下的车里小憩片刻。

“今晚我们住真正的民俗酒店”。

汽车行驶在通往理县的道上,李存孝对女儿说。

理县的居民,有54%藏族同胞,34%羌族同胞,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

“老板娘是我的学妹,藏族同胞”。

“真的啊”?女儿兴奋的眼神,绝对是,还在怀念“老公馆”民宿。

“是风俗的俗,藏族风格的酒店,会让你耳目一新”。

大山环绕的谷底,一排排高楼依山而建。

一栋六层高,有着藏族风情格式的大楼特别显眼。

“嘉卡民俗酒店”几个大字,流光溢彩。

车停在大楼前,推开酒店大门就是前台。

前台的墙上是一副“阿孜热牵象图”(寓意招财进宝,生意兴隆)。

左边大厅也按藏族风格布局,墙上是代表祥瑞的“藏八宝”。

房间学妹昨晚已经安排好了。

在前台拿了门卡,上楼。

房间宽敞、干净,室内的设计、布局和用品,更有民族风情。

下楼时正好碰到学妹回来,寒暄后,李存孝按挂牌价付钱给师妹,师妹边退边拒绝。

“我当初的门窗款,你可是一分不少付给我了,你不收住宿费,就是打学哥的脸”。

李存孝不好强塞,只好讲道理。

“好嘛,那就收200元,都不争了”,学妹也爽快。

“你们先休息一哈,晚上我表弟表妹过来,我们吃火锅”。

女儿提议到附近转转,李存孝记得不远的山坡上有一片果园,带着女儿信步向山坡走去。

晚上吃饭有老阿妈(学妹的母亲),表弟表妹(舅舅的孩子),共六个人。

席间李存孝悄悄问学妹,想带女儿到古尔沟深处,她舅舅家去做客,看能不能安排。

学妹说可以,正好带表弟表妹回家,给爷爷奶奶送生活用品(舅舅在城里打工),他们当向导。

见长辈肯定要带礼物,学妹倒是理解并指导李存孝到超市买些什么东西当礼物。

由于房客不多,当天晚上没有举行篝火晚会。

第二天,表弟坐前面当向导,沿着国道在古尔沟镇拐入乡道。

好在天气晴朗,弯弯曲曲的山路越走越窄,山上的灌木也越来越茂盛。

开了两个多小时后,表弟指挥把车停在一个草坝上,剩下还有一段上山的路,只有摩托车能上去。

四个人都拎着两包东西,慢悠悠的上山。

女儿开始还兴致勃勃,一会儿就气喘吁吁。

再看两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步履轻盈,神色如常。

两个孩子一人分担了女儿一包东西,让女儿空手上山。

半山腰,一排五间石砌的房子,一片空坝,房前屋后都是果树。

随着两个孩子的呼喊,屋里出来两位老人(爷爷和奶奶),藏族服饰,高原红的笑脸。

李存孝赶忙放下东西,上前和老人握手寒暄。

老人把父女俩让进屋里,咋一进屋,光线有些暗。

两个孩子把所有东西搬进了屋里,又给父女俩找来凳子。

李存孝和老爷子摆起了龙门阵,两个孩子带着女儿去摘水果去了。

老奶奶在厨房忙活。

山上还散布着十来家藏民,都是故土难离的老人们。

午饭很简单,柴火米饭,两大碗土豆烧牛肉,两大碗白水萝卜,两个蘸碟,一盘泡菜,一盆白菜汤(老人的儿子已经通过山上的邻居告诉今天有客人来)。

味道一般,但女儿却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三个孩子帮助奶奶收拾厨房。

李存孝和老爷子坐在屋檐下抽烟。

老爷子不抽纸烟,抽叶子烟。

奶奶收拾完厨房,要带着孩子们去找鸡枞。

李存孝站起来想劝阻,老爷子拉他坐下,说客人来了,晚上要加菜,进山就像进菜园,没事。

李存孝给老爷子介绍自己和女儿,还有家里的情况,一些外面的信息。

又请老爷子讲些藏族的神话传说。

老爷子吧嗒着烟杆,讲了牦牛的传说,吐司和头人的故事。

虽然平铺直叙,但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

老爷子又带着李存孝溜达到邻居家里,给他看“藏八宝”。

所谓的“藏八宝”,是代表祥瑞的八种物(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海螺、吉祥结、宝幢、法轮)。

李存孝听得似是而非,自己的知识,还是浅薄了。

奶奶带着孩子们满载而归,晚饭就丰盛多了。

夜色降临,气温下降,两个孩子抱出木材,在空坝上点起了篝火。

三个孩子围着火堆,往里面扔土豆。

奶奶坐在火堆旁,嘴里哼起了藏族歌谣。

天上出现了星星,一颗、两颗,越来越多。

当夜色完全笼罩下来,目光所及,除了远处几处灯火,就只有天上的星星在发光。

在城市里,几十年都见不到这样的夜空。

这样干净原始的夜空,是不是和我们先人的夜空是一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