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万疆
作者: | 分类:其他 | 字数:57.4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347章 榆树县休整
第三百四十七章榆树县休整
赵固和苏振光的部队,成功穿插突围以后,就在四平重新集结队伍,收拢部队清点人员装备安置伤员,这才发现部队战斗减员过半,不得不向上级申请休整,补充兵员恢复建制。
但是在这个时候国军的大兵压境之下,赵固的部队,在四平显然是站不住脚了,军情紧急队伍集结以后,马上又奉命向长春方向后撤。
此时上级决定马上改变战略方针,让开大路走两厢,把主要的城市让给国军,分散队伍占领周边的乡村,和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区。
然后在集中力量消灭敌人的孤军,和贪功冒进的小股部队,再次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
随后国军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率领的20多万国军出山海关,来势汹汹对我军展开全面进攻,紧接着陈明仁部占领四平,曾泽生部占领了长春。
这段时间东北民主联军,完全处在战时不利的被动局面,和丧失战场主动权的状态下,随时都有可能被国军吃掉。
那么导致我军,能够一举扭转不利得战局,掌握东北战场得主动权的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正在这个时候悄然展开了。
这是一场被称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得战斗打响了,准确地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一系列战役,只不过这一系列战役发生在同一时间段,彼此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在占领东北的主要城市以后,杜聿明下达命令,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向吉林省白山市临江县方向进攻,因为这里是我军,南满军区得指挥中心。
此举一方面是逼迫我南满军区进行决战,另一方面是打通从通化到集安的交通线路。
国军大部分的美式机械化部队,非常依赖交通线路得完整,交通线路中断了,他们将寸步难行。
当时南满军区采取内外线相互配合、追敌分散、尔后寻机歼灭得作战方针,与国军进行周旋。
说的通俗易懂一点,就是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升级版,总得作战方针还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
游击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争作战指导原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十六字诀的基本精神是,从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基本特点出发,利用农村的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有利条件,扬长避短,灵活机动,以求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夺取游击战争的胜利。
经过十余次大小战斗,果断出击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七千余人。
当南满军区进行一保临江时,位于北满地区的主力部队,按照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南北满紧密配合,主动打击敌人得总方针,趁松花江面已经大面积封冻的有利时机,越过松花江到江南配合作战。
因为人们将松花江以南地区习惯地称为江南,所以我军主力部队这次军事行动,被称为一下江南。
我军主力部队一下江南,迫使国军停止了对临江地区得进攻。一下江南、一保临江地区,以我军取得胜利而结束。
为此不甘心失败的国府依然不死心,他为了摆脱两面作战得困境,急于解决南满问题,集结优势兵力向长白地区发起进攻。
活跃于南满地区的共军毫不畏惧,坚持内线、外线配合作战得方式,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零敲碎打地歼灭敌人。
今天消灭1个团,明天干掉大半个师,敌人越打越少,我军越打越多,这就是二保临江,三保临江,四保临江地区。
当南满军区坚持与敌人作战得时候,我军主也没有闲着,分别两次越过松花江,进入松花江以南,参与作战,他们在有力地援助南满军区同时,给予了国军沉重得打击,这就是二下江南和三下江南。
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中,我军取得了堪称辉煌得战果,在历时3个多月时间,我军与十余万国军,进行了连续作战,歼灭敌军5万多人,遏制了敌人得进攻态势。
国军在我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中损失严重,再也没有能力主动向我军发起进攻了,从此国军进入了战略防御阶段,我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
这段时间赵固和苏振光的部队,奉命撤到吉林榆树休整,并且在休整期间就地补充兵员,同时尽快让部队恢复战斗力,投入接下来的战斗中去。
在部队休整期间,赵峥嵘在和当地房东一位年近九旬的裴老寿星,聊天时得知这个地方的由来。
听老寿星讲相传此地,市街用土壁围绕,在土壁之上生长着繁茂的榆树,由远望去如同个森林,故此地得名为榆树。
还有另一种说法,老夫还是深信不疑的,此地名源于城南的一棵参天古榆树,据说这棵榆树需十余人合抱,而树的周围百米,无其它树木生长,因此目标明显引人注目。
在很早以前,从宁古塔等地移居的汉人,在此树周围垦荒建屯,称之为大孤榆树屯。
后来垦荒的人口愈增多,渐成集镇,于是大孤榆树屯的名称逐渐传开,后来又称孤榆树,县名榆树便由此演变而来。
相传该地很早就有人类生存,至元灭金后,这里更是城郭为墟、土地荒弃、居民寥落,康雍年间,从宁古塔迁民授荒垦耕,老百姓聚落在一棵大榆树下,称之孤榆树屯。
到嘉庆年间人口渐多,又兼关内山东、河北等地流民携眷而入,民兴业旺,商贾渐集、次第繁荣。
到了光绪年间榆树和扶余分治,在孤榆树屯设立地方衙门榆树县,宣统元年改为榆树县直隶厅,民国二年改为榆树县。
听了裴寿星关于榆树县的由来,赵峥嵘感到非常有趣,在看这位老人长得慈眉善目,一脸的仙风道骨超尘脱俗,一看就是不俗之辈,不觉间就好奇的问道,老人家你对当前的时局怎么看。
听见赵峥嵘这么一问,裴举人也来了兴致,用手捋着飘洒在胸前的三缕美髯,朗声说道,孟子言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但凡圣人,必有伟大而坚定的信念,博古通今,拥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思想。
怀揣着重建社会价值传统、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理想,圣人出,必能知天下人心,故必将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德能服天下,其才能治天下。
圣人的出现是应运而生,是时势造就的,周出姬旦制礼作乐,以血缘宗法制度为纽带创华夏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奠基者。
孔子与周公刚好相隔五百年,孔子生平最仰慕周公,最崇拜的就是他创建的礼乐制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建者,也是后世公认的圣人,他注解的五经,被后世尊为不可动摇的文化经典。
后世的思想主流,一直都是孔子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孔子奠定了中国人,此后数千年的文化性格。
而司马迁是最具有圣人特质的,他是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史记》前无古人,全面构建了,中国正统史学系统。
大唐高僧六祖惠能大师,是真正将佛教进行中国化的集大成者,他为贫苦的大众指出了一条,最为直接的求道之路,那便是反向内心而悟证。
禅宗思想成为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源头,是中国人内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能之后又过五百年,南宋的朱夫子真正将,儒释道三教融会贯,其格物穷理的思想,为中国人指出了学习儒家文化的方法,即积累而渐进的治学理念。
同时朱熹在五经基础上,又提取四书作为精华,以他注解的四书五经,此后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正统学术思想。
朱熹之后号称大明三百年,第一人的王阳明,以格物致知思想挑战朱熹的格物穷理,吸取了禅宗思想以致良知之学,反身悟理于心,而不必舍本逐末向外去求。
心学也将知行合一的理论,应用于政治和军事的实践之中,并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王阳明之后五百年,近现代时期,群星闪耀,最为光照四方的伟大人物,老夫首推毛润之了。
他成长于乱世之中,从小便勤奋好学,树立伟大的志向,他翻遍史书、苦苦思索以期能够找到,解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方法。
在红军艰难的长征历程中,关键时刻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以他为核心的领导群体,在此后的抗日战更是战功赫赫,其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