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女,只想做稳婆
作者:凌小凌 | 分类:古言 | 字数:117.1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444章 小名叫小豆苗
当旁人问起原因时,刘氏按照几个孩子教的,流露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却只摇头不回答,装出不愿意揭人短处的无奈。
于是,有多事的人开始猜测、议论,最后觉得最大的可能是银钱的关系。
这个说法一出,立马就有人反驳。
听说,许有贵娶的媳妇儿可是县城富户吴家的女儿,听说那新妇不仅陪嫁了宅子,还陪嫁了好几个铺面。
想想,那可都是县城里头的宅子和铺面,要比镇上的值钱多了。
刘氏也点头,说:“嗯,若是银钱都还好说,我们就是少吃一些,也能凑着给他,可是偏偏不是为了银钱,哎……”
刘氏欲言又止,更引人遐想。
有人再追问,刘氏却又不再多说一个字了。
枫树湾的妇人们可不是蠢的,见刘氏这样,也知道刘氏是并不是一个小气、抠搜的人,都猜测许有贵指定是做了什么对不起许有福一家的事儿,才让人家要跟他断绝关系。
不然,按照常理,三弟娶了县城富户的女儿,做大哥大嫂的,还不急着,赶着去搭理,去巴结他,有哪个蠢的会主动跟他断绝关系呢?
流水席结束后,老许家的许有福和许有贵再次成为了枫树湾的话题。
许家并没有去理睬这些闲言风语,还是如常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因为与秦大少爷的五年之约,许有福依然是早出晚归,到白水河对岸东锦山下徐家的庄子上做事。
说是做事,其实也就第一年他教庄户们种植辣椒。
如今庄户们都已经熟悉掌握了种植的要点,不再需要许有福教什么了。
他们也知道了许有福不仅仅是东家请来教他们种辣椒的,而是东家的合作伙伴,也算得上是他们的二东家,所以对许有福也客气多了,还多了一份敬重。
许有福也是个实在的本分人,从前习惯了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如今得了别人的敬重,他也没有飘起来,反而对旁人也热情了几分。
刘氏因为得了这么一个小奶娃娃,哪儿也去不了,什么事儿也做不了,她就天天在家照看着三小子了。
许家三小子大名叫许家宁,小名就叫小豆苗。
因为生出来时,个头不大,才五斤五两,刘氏她阿娘刘老太太见了又宝贝,又心疼。
刘老太太说:“旁人家的孩子白白胖胖的,就你,你阿娘舍不得吃,看看,都你瘦得,像根豆苗似的,心疼死外祖咯。”
于是许家三小子的小名就直接叫小豆苗了。
小禾苗刚开始还不适应小豆苗的到来,敏感的他隐隐约约担心阿娘和三个阿姐因为有了小豆苗这个亲阿弟就不再对他好。
可是时间久了,他却发现除了阿娘要照顾阿弟外,几个阿姐待他还是像从前一样。
他也发现他们家小阿弟比前面巷子范颜的阿弟要漂亮,他也就喜欢上了这个小豆苗。
一碗粥以为少了刘氏这么一个得力帮手,小禾苗又大多数时间跟着廖八宝练武,许丁香也三天两头跟着小禾苗,小鱼也大多数时候留在府里帮着翠娘照顾刘氏和小豆苗。
粥铺里时常就只剩下许芙蓉和王慧娘两个。
许芙蓉一下子就忙了起来,时常从粥铺回来都是累得腰酸背痛,腿脚打颤。
忙到刘氏出了月子后,刘氏这才看出大女儿整整瘦了一圈,心疼地让她再请个人帮工。
帮工很快就请来了,还是个老熟人。
这个老熟人不是别人,正是王大柱。
当三宝叔带着王大柱说是给一碗粥的找来的帮工时,许芙蓉看着王大柱哭笑不得。
她记得王大柱去年还跟着他阿爹给自家砌月亮门的墙,王大叔还说正带着小儿子跟他学泥水工夫。
怎么一眨眼,他竟然要来自己粥铺做事了呢?
许芙蓉觉得他还是跟着王大叔学一门手艺才是正道,即使不学手艺,在码头上扛大包也好过在自己粥铺里窝着。
许芙蓉死活不肯留下他。
最后,还是王大柱的一番话把她给说服了。
王大柱说:“只要你管我吃饱,就比去别处好多了。做旁的挣的钱也就刚刚够他吃饱,还不一定能吃好。”
许芙蓉还能说什么?
她只好说让他先试试,若是哪天他觉得不适合就回去跟王大叔继续学手艺。
谁知道,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三个月……
王大柱吃得好,睡得香(其实只是在后院临时搭了个木板屋子,摆了一张木板床而已。)
他没有提出要离开,许芙蓉也就没说什么,只每个月给他六百个铜板。
许月季也很忙。
她把这大半年的医案整理好,交给师父,还提出了一个建议。
廖老大夫花了十天的时间,给了许月季一个准确的答复。
于是,许月季就开始忙着跟师父研究把一些常见的妇科经典方药研制成中成药,做成药丸或冲剂。
这种成药,只要辩证没有错,谁吃了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日子里,他们终于在回春堂后院的制药房里,做出了第一批逍遥丸和八珍益母丸。
逍遥丸不仅能疏肝清热、健脾养血的逍遥丸,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的功效,对一些妇科炎症有一定的作用。
八珍益母丸能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也是通用性比较大的一种常用药。
* **
进入腊月后,大塘镇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许月季把制做逍遥丸和八珍益母丸的方子交给师父后,她就不再过问这件事儿。
她知道师父手里不缺银钱,更不缺人。
制药的事儿交给师父,不需要三五个月,她肯定就能在回春堂看到成品。
而随着天气的变化,预约出诊的人数已经从天气转凉后就渐渐地少了。
所以,在让人最忙碌的腊月里,反倒成了许月季最清闲的时候。
她又重新出现在回春堂的大堂里,同一时间出现的还有久未露面的廖老大夫。
他们一师一徒,一人一桌,坐在各自的诊台后,师徒各自拿了一本书,认真地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