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0:从挣钱盖砖瓦房开始
作者:希一奥 | 分类:都市 | 字数:85.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第82章 开镰了
1980年的芒种是公历的6月5号,这个节气至关重要。
芒种是最忙碌的节气,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东鲁省民安县的小麦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节后四五天收割,小麦的收割时机非常重要。
收割早了或者收割晚了,都会造成减产,严重影响产量。
以至于那个动乱的年代里面,小麦是否收割,什么时间收割,都要等上面的通知。即便地里的小麦不在合适的时机或者错过了时机,那也等上面的通知才可以。
70年代末80十年代初,民安县小麦的亩产量仅有300多斤,能到400斤的那就是肥沃土地了。后世的土地由于种子改良、使用化肥、整修水利等原因,亩产可以达到1000多斤。
大队书记张忠和此时的心思都放在了小麦上,看着地里小麦的长势,收割就在这几天了。
县里气象站也发出了近期的天气预报,天气不错,不会影响到今年的麦收。
已经抽了一袋烟的张忠和,又点上了一袋烟,因为张子明过来了,两人一起坐到了地头上。
“叔,今年的麦收应该会比去年顺畅一些,不用太担心了。”张子明宽慰道。
每一年的麦收都像是打仗一样,收割的效率也比较慢,拉的战线也比较长,从开始收割到晒干交公粮入仓,前前后后要15-20天时间。
“大侄子,真是多亏了你了,要不然今年的麦收还是很紧张啊。”
张忠和是有感而发。
今年的麦收,瓶子村至少有一个坏消息和两个好消息,相比之下,应该比去年要好很多。
一个坏消息就是,因为村里多了两个小厂子,所以麦收时会缺劳力。
砖窑厂是个新厂,倒是可以稍放一放,毕竟都在忙麦收,也没有人会过来买砖盖房。
家具厂那边要完成课桌的生产任务,就得一直安排人干活。
严格说起,这不算是什么坏消息,毕竟是为村里创收了。
只是在农村里,土地才是根本,相比而言,麦收更重要一些。
两个好消息才是让张忠和这个大队书记并不太忧愁的最重要原因。
第一个好消息是,李家河大队答应的15个劳力,一定会过来帮忙协助麦收。
李有粮说话算数,不会不认账。
当然,在课桌的事情上,会找补一下。
毕竟,麦收这么忙碌的时节,能安排出15个劳力,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李家河大队的村小,办学规模比较大,课桌的事情上,应该能安慰到李有粮。这也纯属于留面子的事情。
第二个好消息是,前一段时间购买了一台脱粒机终于拉回来了。
以前的时候都是使用连枷、碌碡(民安县方言lü zhu,也有些地方叫做碌轴、石轱辘、石磙,其实就是一个石头圆柱体,用于碾平场院和碾轧谷物脱粒),效率太慢。
今年可以用上柴油发动机拉动的脱粒机也算是一大进步,至于收割机,现在真的还买不上,再等两年吧。
张子明目前能出的力也是有限,前段时间实在是买不到收割机。
至于脱粒机总算是拉回了一台,总算不辱使命。
张子明也是为了给村里做贡献,何谈什么谢与不谢。
聊了一会,张子明就回去准备开始干活了。
其他时候可以交钱给队里,包工不干活。
现在麦收时节,不干活就说不过去了。这个时间点正好也没有其他的事情。
新房子的院墙、内墙、地面都已经处理好了,就剩下门窗以及家具了,这个并不着急。
至于家具厂和砖窑厂,都是大队里的企业,张子明只是时不时的出个主意而已,并且因为麦收,砖窑厂还需要临时暂停,暂时用不到。
张子明跟着队里的其他村民,一起收拾场院。
瓶子村大队目前施行的政策还是“联产到组”,记得没错的话,明年才施行“大包干”,直接越过了“联产到劳”和“包产到户”。
目前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之下,进行集体劳动。
在割麦子之前,场院是一定要收拾的,只有碾压平实了,才方便晾晒小麦。
张子明和二叔等人一起,先把场院清扫干净,泼了点水。
之后就是一边往场院里泼水,一边拉着碌碡碾压场院,直至碾压出细细的泥浆,将场院碾压得像一面平整的镜子。
这是个力气活,要么是年轻小伙子在老把式的指挥下干,要么是老把式亲自干。
场院压不好,麦子就别想晒好。
场院压的越平整、越结实,麦子也会晒的越快。
不像后世的时候,到处都是水泥平地,怎么晒麦子都行。
场院压好,就等着收割了。
等压完这一片场院,张子明累的大喘气。
终于,在芒种三天之后,首先是学校开始有动静了。
公社所有学校在这个时候开始放假了,这个短暂假期,县城里的学校是没有的。
只有农村学校才会有的假期,叫做“麦假”。这个假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期才陆续取消了。
为什么会放“麦假”?
第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民办老师、代课老师,麦收时节都需要回家抢收小麦。
民办老师也是壮劳力,只能用放假的形式来调剂劳动力;
第二个原因就是,学生们也需要回家帮忙干活,七八十年代,收割小麦不是那么容易,全村都集中上阵干活,谁都不会例外,小孩子都会跟在麦地里捡拾遗漏的麦穗。
包括一些小脚老太太也一样,她们对于粮食的渴望与珍惜,不是年轻人能比的。
弟弟子越也从学校回来了,现在也是半个劳力,跟着一起做收割前的最后准备。
老爹将几把镰刀磨了一遍又一遍,时不时的用大拇指刮一下锃亮的刀刃。
唯恐割麦子的时候,因为工具修理不好,而不跟趟。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活计一旦开始了,就不能被耽搁了。
在芒种之后的第四天,时机到了,是收割的最合适时机,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扑向了麦地。
开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