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柔日记
作者:沈志伟 | 分类:其他 | 字数:32.7万
本书由顶点小说签约发行,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八十二、责善
八十二、责善
责善,读音zé shàn,汉语词语,劝勉从善。
《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 宋 王安石 《答韩求仁书》:“责难於君者,吾闻之矣;责善於友者,吾闻之矣。”《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朋友之道在责善,可以择交。”
明武宗正德元年, 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 被贬至贵州龙场的荒僻之地。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 王阳明在一种困顿和痛苦之中, 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 日夜反省, 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 认识到“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顿悟时认识到: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正是他懂得的第一件事,有了这一基础,就人人可以参悟心学智慧,向人生的更高处迈进。 就在这期间,王阳明又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提出了另外四件事,用以告诫和教导追随他的弟子门生。这四件事,看似普通寻常,但由于是在龙场悟道这个重要时刻提出,就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因为,那很可能就是心学的精华、人生的要旨。 1、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 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 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 用现在的话说, 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 否则,人就会是无头苍蝇,人生就会是一团浆糊。 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 而他们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这同样值得我们警醒, 因为我们很多人, 正像王阳明所批评的那样。 此外,立志也是君子之道,立不立志,很大程度上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 譬如奋斗于人生目标者与游手好闲的混混。 王阳明的这些话极具说服力, 因为他自己就是例子。 他少年时代就立志成为圣贤, 此后终生矢志不渝、奋斗不已, 最后的确成为了圣人。 王阳明此处也再次重申: 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 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 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 2、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 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 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学习先要端正态度, 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 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 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 何止适用于勤学,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王阳明又延伸道: 世间有两种人,一种明明肚子里没料,却要装得很博学很深刻,喜欢炫耀自己,爱用大话迷惑别人,还忌恨别人的长处,说到底其实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即使他装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招来的也只会是别人的厌恶和鄙弃。 还有一种人,总是觉得自己无德无才无能,所以勤奋学习、喜欢请教别人,并坚定地实行自己所学到的;也能够常常称赞别人的长处,并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他们学习别人长处的同时,也明白自己的短处,所以努力学习、修正和弥补。 这种人,则即使表现得再谦下,也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崇尚。 当今时代,依然存在这两种人,尤其是第一种,而且恐怕很难绝种。所以阳明先生的话,依然需要被深深铭记,借以警醒和指引自己,并传之后世。 3、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 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 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 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他又指出人应当经常反省两个问题: 平常自己有没有不知耻、不诚信、不道义的言语行为? 有没有对父母不孝顺,对他人不友爱,而与奸猾、狡诈、苟且和刻薄沾了边? 这两点,一个关系为人,一个关系处世。 王阳明说, 有这些不良行为的人, 要么是不自知, 要么是没有朋友和老师的规劝约束; 说白了,就是不知好歹,和没有教养。 王阳明又特别强调了一点——积极改过是应该的, 但注意不能因为犯了错而过度地羞愧、沮丧和自卑。 因为,这样还哪有信心、心劲儿和功夫去改过? 所以既要树立起态度,还要摆正好心态。 如此坚持不懈地改下去, 就总有一天能够尽除自己的恶习。 4、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 对于与朋友相处, 王阳明只强调了一点——要“忠告而善道之”。 即对于朋友的过失, 要做到尽力地劝告和开导, 但要注意说话的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尽到自己对朋友忠诚爱护的心意。 怎样才是好的说话方式? 王阳明说, 就是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 要做到态度尽可能地婉转曲折。 因为只有这样, 朋友才更容易接受, 进而反思,于是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进而改正,对自己则就只有感激而没有恼怒。 如果不这样, 在劝告和开导朋友时, 先揭发他的过失,并进行斥责,让本就心怀愧疚的朋友更加无地自容,那么就只会激怒他,他就不仅不会反省和改正,甚至还可能变本加厉,并对你产生怨恨,那这朋友就没得做了。 王阳明又进一步说, 如果是当面这样对待朋友,那就不只是方法不当的问题了,还是在用揭别人的短、抖露别人的隐私,去体现自己的正直,这是人品有问题。 王阳明的这些话, 已经超越了朋友之道, 而完全就是说话之道。 归结起来, 就是不论对朋友、长辈、师长、领导还是他人, 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虽然坦言但不至于恶言冒犯,不因为避讳而不说但又要委婉。如此,才能实实在在地有益于别人,有益于增进彼此的感情。这是修养的体现,也是说话的智慧。 这番话,明显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令人心服口服。 纵观王阳明顿悟时刻明白的这四件事: 1、圣人之道立志可谓起步与方向, 2、勤学推展开来就是为人处世之道, 3、改过是修养德性、提升自身之法, 4、责善推而广之完全是说话之道, 已经把人生的几大方面全部囊括其中了。 同时,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根本观念,也已经蕴含其中。 所以我们才说这是心学精华、人生要旨,铭记、领悟并践行,人生必无所忧、无所失!
--------百度百科
在外人看来,钱贝柔一生没有孩子,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但是她把李鱼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姐姐钱宝柔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心里安静无比。
季贵雄在帮古琴班干活时,与钱老师做了深刻的交流。
季贵雄回到永安福利院,永信女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她讲: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兄弟姐妹,当自己要努力行善,父母家人不能配合怎么办呢?回答是:不要抱怨,非但不要抱怨,还要趁这个机会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孝顺是人类的美德,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不孝顺的例子。《孟子》中对不孝有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分类,是当时很流行的五种不孝。前三种都是不管父母的生活,反映了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 第一种不孝,是手脚懒惰不去工作赚钱,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二种不孝,是喜欢喝酒赌博,把钱花光了,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三种不孝,是贪图钱财,爱护自己的小家庭,不管父母的生活。 第四种不孝,是放纵耳目欲望,作奸犯科,到最后让父母觉得羞辱。 最后一种不孝,是喜欢逞勇打斗,让父母陷入危险。 孟子为什么提这五种不孝呢?背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故事。当时孟子在齐国,有个叫匡章的人,全齐国人都说他不孝。--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被全国说成不孝,一定是个很特别的事故。学生问孟子,您为什么跟匡章做朋友呢?照理说孟子是儒家的代表,匡章这样的人,避之唯恐不及,为什么还跟他做朋友呢?我们先说一下匡章的家庭背景。 匡章是齐国的大将军,父亲也是贵族,母亲不知怎么得罪了父亲,被父亲杀死,埋在家里马厩底下。匡章知道后,一再苦劝父亲,不要做得太过分,结果造成父子失和,几乎断绝了父子关系。匡章很难过,他不能孝顺父亲,也不能帮助已经过世的母亲,就回到自己家中,把妻子、儿女赶出门,终身不要他们照顾。他在心里想,不这样做,罪过就更大了。匡章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孟子替他辩护。他说,五种不孝,匡章犯了哪一种呢?他没有嘛。他只犯了一点,就是忘记了儒家说的"父子不相责善"。要求行善,是朋友相处的原则;如果父子间以善来互相责备,最容易伤害亲情。孟子讲五种不孝,其实是为匡章辩护。儒家思想自有原则,不会因为世俗上说哪个人不孝就不理他,而是要自己判断。 孟子说的第二种分类,是三种不孝,来源于孟子那句有名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近还有人跟我说,中国现在有十三亿人都是孟子害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大家非生儿子不可。这种话其实有些误解。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 孟子并没有明说哪三种不孝,后来东汉的赵岐注解《孟子》的时候找出来了: 第一种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子女用各种委屈顺从的方式来讨好父母,结果让父母陷于不义。什么意思呢?父母有可能做坏事、做错事,子女却想尽办法说您做的都对,您怎么想都不错,这就容易出问题。所以真正的儒家讲孝顺,做子女的一定要知道什么叫是非善恶。孔子说过,发现父母犯错,要委婉地劝阻,如果父母不接受建议,子女不能生气,更不能和父母吵架,还是要尊敬父母,内心忧愁,但是不要抱怨。做子女的只能逆来顺受,设法多积功德,为父母补救一些过失。 第二种不孝,是"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里很穷,父母老了,孩子不出去做官做事,以赚钱奉养父母。这一点比较容易接受,跟前面所说的五种不孝中的第一种意思是差不多的。 第三种不孝,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孩子成年了,不结婚,没有儿子,以至于祖先的祭祀停下来了。这本来排在第三位,孟子却说"无后为大",为什么?
然后让大家讨论,季贵雄的二个孩子也在其中,一个是前妻生的,一个是永信女生的。
永信女接赵讲:他是为舜作辩护。下面我们讲一讲舜的故事。 舜的故事 舜长大之后,德行非常好,他到任何地方去,都会有很多人喜欢他,愿意跟他在一起。这时候,尧当天子,考虑着让舜来接替他,并想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但尧知道舜有个后母,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正式提亲,肯定有麻烦。舜也知道,如果向父母禀告,说天子要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也会出问题。--等一下各位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么复杂。没有儿子,这是很大的罪过;娶妻不向父母禀告,这也是很大的罪过。两害相权取其轻,舜还是先娶妻。孟子是为舜作辩护的,所以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读书最怕断章取义,单单把这八个字拿出来作为一个最高标准,并不是儒家的观点。 舜的故事还有不少,《孟子》里反反复复讨论得相当深入。我们今天就介绍一下这个天下最大的问题家庭。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父亲再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叫象。这个弟弟非常坏,坏到什么程度?《孟子》中说"日以杀舜为事"(《万章上》),象每天就想着怎么杀死哥哥。而且,一家四口,三个人联合起来要杀一个,太可怕了。那个时候,舜已经娶了天子的两个女儿。这个尧真是了不起,他发现舜的德行很好,不但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让九个儿子都当舜的部下,文武百官全听舜的指挥,让舜当代理的天子。但是,舜在家里面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改善。 父母叫舜去修谷仓,等他上了屋顶就抽掉梯子,父亲瞽瞍(Gǔsǒu)还放火烧谷仓。两个贤慧的妻子早就预料到这种诡计,帮舜准备了像滑翔翼一样的衣服,飘下来了。父母又叫舜去修水井,然后把井口盖起来,没想到舜带着铁器从旁边挖洞回到房间去了。象说:"谋杀舜都是我的功劳,他死了之后财产怎么分配呢?粮食、牛羊给父母亲,干戈,还有弓、琴归我,再让两个嫂嫂替我整理床铺。"他得意得很,等到走进舜的房间,一看舜在床边弹琴,只好说:"哥哥,我想念你啊。"表情非常尴尬。 舜当然知道弟弟的诡计和心思,也知道父母特别疼爱这个弟弟。舜就说,有很多老百姓需要照顾,你帮我去吧,就把弟弟封到有庳(bì)国担任国君。照当时的规矩,哥哥做天子,弟弟不能只当老百姓,这跟后来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点相似。 学生万章问孟子说,象是最没有仁德的,却让他去当诸侯国的国君,可以这样做吗?孟子说,舜派了几个能干的大臣去帮他治理国家,并收取贡税,象不能在他的国土上任意行事。而且,舜常常召见弟弟,反正你是诸侯,我是天子,随时可以叫你来。象回来的时候,可以和父母相会,一家人就比较和乐。到最后,舜的父亲终于被感动了,也很开心,觉得舜这个儿子还不错。 舜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兄弟姐妹,当自己要努力行善,父母家人不能配合怎么办呢?回答是:不要抱怨,非但不要抱怨,还要趁这个机会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儒家思想认为,如果尽好自己的责任,跟你相关的方面就会受到好的影响。这是有道理的。
季贵雄听完终于明白钱贝柔的用心了!